第09版:教育在线

居家抗疫:改变的契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1日   第 09 版)

作者:贺春兰

为自己的健康做主还需要多点科学精神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很多人不知不觉间便遭遇了一场“新冠病毒”阻击战。于是,真的要直接面对系列问题,为自己的健康做主了。比如药吃不吃,怎么吃;在不大的空间里,当家人出现感染,怎么隔离;病毒感染期间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支持;阳过之后居室怎么消毒;自己的个人卫生怎么弄,比如牙刷等是否有必要去旧换新等等。

要特别感谢医学专家和大众媒体,就笔者个人的体验来看,以上抗疫过程所需的基本知识都能在互联网上非常便捷地找到答案。一拍接一拍,医界专家作了细致解读,细致到具体出现什么症状吃什么药,还有出现什么情况是症状加重等等,都清清楚楚,指导清晰、取之便捷。

但仍有报道说,有人因为乱用药而致肝中毒住进ICU;有人饮水太多带来水中毒。以至于一位医生朋友焦虑的段子在坊间流传:很多疾病常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转译一下也可以这样表达:身体运转本身有规律可循,我们普通人不学医,但要对与病毒相伴这件事儿心存敬畏,要知道我们的局限,需要的时候懂得去求助,去查询了解这些知识。

这几天,在或恐慌或焦虑的情绪里,想必很多人都获得了用药安全的意识和一些日常用药安全的常识。而这样的意识和其背后的开放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我想可以受用一生。

其实在任何问题上都需要有这样的态度,即使我们在某一领域受了很高的教育,对我们不熟悉的事情,我们仍然是需要科普的大白。所以,永远需要心态开放,对自己的知识、背景、视野盲区心存敬畏。

学习医界,教育人要积极参与科普

在做好科普、为百姓写作这件事情上,教育界人士需要向医界学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常听教育工作者抱怨说,普通公众的教育科学素养太低,因而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校协作也因此道阻且长,以至于5+2=0,甚至是负数。而事情的另外一面是,在教育学界,愿意做科普的专家少之又少,能做得让老百姓愿读爱读爱看,读了看了又受益的科普资源更是不多见。近年来,在“为人民做学问”的中央精神和各地方各单位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下,学者开始主动在公众媒体上发文。但是,在专业工作者追求缜密周全、追求抽象理性的同时,有时忘记了文章写给谁,发表是为了谁。而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为写而写,为发表而写,心中似乎没有读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可能是谁?我在想,我们的教育专业人士、校长、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修养上、在教育的实践智慧上,确实应该会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智慧,能否学习医界,真正拿出奉献的心态,真诚地做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类产品,于细微中推动引领教育实践呢?

2022-12-21 贺春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626.html 1 居家抗疫:改变的契机 35,6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