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有了新蓝图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 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2日   第 05 版)

与会者在COP15中国角四川日活动上了解情况。COP15的中国角设置云南日、广西日、浙江日、江西日、四川日、企业日等主题宣传日,展示中国多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新华社发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19日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大会通过了60余项决议,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码序列信息(DSI)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

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之前保护地球上30%的土地、沿海地区和内陆水域;建立了资金保障措施,明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同时还通过了关于资源调动和技术科学合作及支持其执行的决定、关于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的决定、关于DSI的决定等一揽子文件。

“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可以说我们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逐步迈向愿景。”

在20日外交部召开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框架”是一个兼具雄心、同时又务实平衡的“框架”。国际社会对“框架”的达成普遍给予高度评价,有舆论认为这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巴黎协定》”。未来,中方将积极推动“框架”执行落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加强与发达国家交流合作,与各方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果,国际社会现在有了保护和恢复自然并可持续地利用它的路线图。

不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在闭幕式全体会议上也指出:“该框架及其相关的一揽子目标、具体目标和融资目标,只是重新调整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第一步。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我们在落实协议方面取得的进展。”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认为,达成“框架”的巨大成功,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政策努力的赞赏,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接受和采纳。

COP15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包含两个阶段会议。去年,在中国昆明举办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来自9个国家的元首和99个国家的部长通过了《昆明宣言》,中国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有力地支持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和行动。近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二阶段会议上,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为大会最终取得积极成果提供了重要政治推动力。

(本报综合)

2022-12-22 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有了新蓝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656.html 1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 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 35,6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