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晓明
1941年2月22日,日军调集3万余人,向岳南地区发起“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八路军除以小部队与敌周旋外,主力部队适时转移至沁河以东,从外线相机打击敌人。敌人接连扑空,又向驻东峪、西峪地区的九十八军阵地进行“合击”。战前,日军对九十八军进行了政治诱降,大肆宣传“不打中央军,专打八路军”。对日军的挑衅和污蔑,武士敏保持了非常冷静而坚决的态度,英勇而果断地下令全军积极准备,坚决战斗到底,并写信给妻子说:“我已做好牺牲准备,如果我不幸捐躯,切不要悲伤。”
日军向九十八军发起进攻后,武士敏率部下和敌人激战数日,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己方也损失惨重。战斗期间,武士敏亲到前沿阵地指挥,不幸腿部中弹,经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作战。不久,武士敏头部、腰部又接连受伤,但他誓死不下火线,并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鼓励战士们继续战斗。在武士敏的鼓舞下,九十八军击退敌人进攻17次,击毙敌人300多人。日军派一个叛徒前来劝降,武士敏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军人,我应当死在抗日的战场上。”
29日,恼羞成怒的日军出动兵力万余人,在飞机的配合下,对九十八军防区开始了“总合击”。武士敏临危不惧,率领警卫部队亲临马头山前沿阵地,指挥部队顽强抵抗,阵地几易其手。
经过激战,九十八军遭受了极大的伤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武士敏决定让部队分散突围。他将战士分成7支小分队,对日军进行冲锋,试图打开突围缺口。战斗中,武士敏带着两营战士突出日军包围圈,抵达白晋公路。当他发现一六九师一部还没有突围出来,又回身接应,但终因日军封锁严密,冲杀没有成功,反被日军再次包围。
战斗中,武士敏多处受伤,加之过度疲劳,已无力移动,由营长武兆元背着转移。行进途中,日军一发子弹打来,从武士敏右耳穿过下颌骨,也击伤了武兆元的头部。两个人同时跌倒,昏迷了过去。武兆元苏醒后,急忙为武士敏包扎,此时的武士敏已经不省人事。
听到搜索的敌人越来越近,武兆元背起武士敏往前跑,但很快被日军追及。日军问武兆元:“背的是什么人?”武兆元说:“我们九十八军武士敏军长!”日军听说是武士敏,便叫来卫生兵给武士敏注射药物,包扎伤口,同时也给武兆元包扎了一下,又找来担架让武兆元等抬着武士敏向东峪村走。途中,武士敏由于伤势过重,壮烈殉国,年仅49岁。
全国抗日军民听到武士敏将军牺牲的消息后,万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当时《新华日报》华北版分别写了消息报道和社论及悼念的文章,指出武士敏将军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始终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而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为纪念和表彰武士敏将军,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追认武士敏将军为革命烈士,要求各级政府广泛宣传武士敏将军的抗日功绩,褒奖武将军崇高的爱国抗日行为,发扬武士敏将军“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并发出通令决定将武士敏将军的牺牲地一带改为“士敏县”。南京国民政府特以陆军上将衔予以抚恤并立传。
1942年1月2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党政军民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了追悼大会,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为武士敏将军敬献了挽联,痛悼武士敏将军。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游击队改为士敏县大队,1943年,整编为士敏独立营,1944年,该部发展为士敏独立团。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武士敏为革命烈士,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在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长治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协多次组织专人查访寻找武士敏将军的遗骨。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访问,根据武兆元老人等提供的情况,终于在1984年5月中旬,在长治市西南城墙脚下找到了武士敏将军的遗骨。1984年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政协在长治市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将武将军的遗骨重新安葬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内。2014年,武士敏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