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调查发现:

学生居家学习,晚睡晚起成常态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8日   第 09 版)

作者:任筱宇 陶沙

在疫情延续居家学习期间,中小学生晚上什么时候睡?能睡够吗?怎样影响日常学习、心理健康?近期,通过调查来自北京西城、海淀、朝阳、丰台、昌平、通州、大兴区的264名小学和初中生家长,我们发现,居家期间晚睡晚起似成常态,对中小学生学习以及心理行为适应带来了消极影响,亟须管控。

学生晚睡晚起成常态,学习和心理健康双双受损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16%的小学生21:30及之前入睡,有20%的小学生入睡时间晚于22:30。在初中生中,晚睡晚起的情况更加突出,超过45%晚于22:30入睡。入睡时间与起床时间有关,晚睡者通常也晚起。入睡早于21:30的小学生全部在8点前起床,而入睡晚于22:30的小学生中,有20%起床晚于8点。初中生中,早于22:30入睡的学生中80%在7:30前起床;晚于22:30入睡的初中生中近50%晚于7:30起床。晚睡晚起的作息模式偏离正常学习安排,造成一日学习生活“乱糟糟”。

值得关注的是,晚睡或晚起者学习和心理行为适应出现了多方面问题。

晚睡对小学生负面影响严重。相比21:30前入睡的小学生,21:30后入睡的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和注意困难。21:30前入睡,没有小学生表现出发脾气、吵闹、对人粗鲁、说谎等不良行为,出现注意困难的比例为4.5%;在21:30-22:30入睡的小学生中,有13%表现出不良行为,有38.8%出现注意困难;在入睡晚于22:30的小学生中,出现不良行为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到22.2%,“注意”困难比例增大到51.8%。“注意”是学习和适应的基础性心理能力。一旦注意困难增多,则学生学习表现变差、行为和心理问题增多,进而引发与家长的严重冲突,形成注意困难—学习变差—行为和情绪不良—亲子冲突加剧的恶性循环。适时、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学习成效保障和提高的必要条件。因此,基于调查结果,强烈建议小学生入睡时间不晚于21:30。

对于初中生,起床时间晚的负面影响相对突出。首先,在学习时长上,早起者学习时间更充分,晚起者学习时间缩水。在7:30前起床的初中生中超过50%学习时间达到7小时及以上;晚于7:30起床的初中生中超过60%学习时间不足7小时。其次,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与7:30前起床的初中生对比,结果显示,7:30后起床的初中生自觉学习比例下降了12%。第三,在心理行为问题方面,在控制了晚睡的影响后,与7:30之前起床的初中生相比,7:30之后起床的初中生有更多发脾气、吵闹、对人粗鲁、说谎等不良行为。总体来看,初中生7:30前起床,22:30前入睡是其学习表现和心理行为适应良好的重要条件。

家长报告主要原因:完不成作业

家长报告:学生晚睡的原因主要是完不成作业。我们基于数据观察到,中小学生娱乐性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以及父母不合理的惩罚也与学生晚睡有关。

居家学习期间,中小学生电子产品娱乐时间普遍较长,有超过50%的小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的时间长于1小时,该比例在初中生中更是高达75%。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的时间越长,学生入睡的时间越晚。电子产品娱乐时间小于1小时的小学生中,有约30%在21:30前入睡;然而如果电子产品娱乐时间大于1小时,则有超过90%的小学生入睡时间晚于21:30。同样,初中生中,若每日的电子产品娱乐时间小于1小时,则有超过65%的学生入睡时间早于22:30;而在电子产品娱乐时间大于1小时的初中生中,约有一半入睡晚于22:30。睡前使用手机不仅会占用青少年的睡眠时间,还会使其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此外,父母不合理的惩罚方式会给小学生的入睡时间带来影响。调查发现,在小学生中,有约40%的家长会采取体罚。当父母体罚的频率比较经常时,晚于21:30入睡的孩子占比高达90%。体罚是消极养育行为的典型反映,容易引发亲子冲突,降低中小学生安全感或增加其心理应激水平,进而影响睡眠。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全家必须一起设置“红线”

基于调查可知,小学生入睡不晚于21:30,初中生7:30前起床、22:30前入睡对于保障学习及心理行为健康非常必要。居家学习期间,由于缺少学校约束,实现早睡早起的作息目标并不容易。怎么办?

家庭和学校以小学生21:30、初中生22:30入睡为一条“红线”,预留充足睡眠时间。为此,提倡学校和家庭协同,培养学生形成高效率的学习行为;同时适当分层分类调整作业量,解决学生目前入睡时间晚一部分原因来自难以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问题。“双减”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针对解决入睡时间晚这一普遍问题制定对策,不做一刀切,而分析不同学生的困难、需求,个性化地规划作业量。

控制电子设备娱乐性使用时间,尽量避免睡前接触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前述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电子产品娱乐时间超过1小时,则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晚睡的情况。因此,亟须家校合力规划中小学生的电子产品娱乐时间。比如班级制订相关行为公约、家长和子女一起制订时间规则。家长在习惯养成阶段还可以结合一定的奖励,非物质的合理活动和权利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父母与子女共同规范行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作息氛围。居家期间家长的作息可能也存在不规律的问题,因此,和子女约定共同改变也有帮助。全家可以一起协商并制定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共同去遵守,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正向循环。

(任筱宇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陶沙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2022-12-28 任筱宇 陶沙 调查发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979.html 1 学生居家学习,晚睡晚起成常态 35,9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