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12月26日,由国内50余位从事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领域的一线学者共同编制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线上发布。
报告追踪了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提出在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需要以能源结构深度清洁转型为根本,以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推动空气质量根本改善。
据报告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随着新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正在加速构建减污降碳相互促进、协同增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然而,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仍是推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影响空气质量的核心因素。
报告研究认为:总体而言,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方面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臭氧已成为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仅次于颗粒物的污染物。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CO_2排放量协同下降,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CO_2排放量呈现同步升高态势,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CO_2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因此亟须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报告提出,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1/3以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下降至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分析了空气质量改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研究显示:近年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效保护了我国群众身体健康。受PM2.5污染水平整体改善以及污染天数持续降低影响,2017-2021五年间,全国与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3.9%和26.2%。
据了解,该课题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共同发起,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年度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的进展、障碍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