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风云雄气象,笔墨辟鸿蒙。《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继续以学术为视角,以文化为载体,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探讨历史人文,助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看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带着做学问的初心使命,读懂现实生活之书、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中构建当代中国理论。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前三卷于2022年出版。参与主编该书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副校长郑师渠谈及参编感受时说道,“这套大型文库以翔实客观的史实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是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等评选出来的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做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指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文化的地位更为重要,文化的力量更加彰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妙凝古今中外、照亮华夏儿女,使每个人的身心都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前进的信心和坚毅的决心。近年来致力于阐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信仰血脉相连、一脉相通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表示,应当以大历史观来认识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以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认为新时代哲学社会工作者要崇文鉴史、经世致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坚守学术良知、底线和科学精神,注重文理结合,在新时代的学术生态中知往引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表示,我们在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时候,更应自觉地从己身文明中汲取智慧,这同样是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使命。
中国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并在生活中创新,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用心思考并在实践中高度关注的课题,“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以与现代生活相协调为目标,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与支撑。”
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在古籍工作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表示,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古籍,在伟大的新时代,在国家力量的推进下,在古籍人的努力奋斗中,一定会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认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整合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术力量与出版力量来解决。
时光易逝,岂容我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郑大发是在写作与整理书稿中度过2023年元旦的。他告诉记者,在新的一年,他即将出版《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与形成》《晚清思想资料丛编》三项总计1000万字左右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委员履职,还会继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展开探索与阐释。他积极探索中国近代思想史三大体系的理论建构,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要思考怎样在传统学术现代化与外来学术中国化的基础上最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还要注意解决好学术领域的现存问题”。
“2023年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非常关键的开局之年。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才能开好局、起好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邓纯东说,宣传好与解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他近年来的重要课题与责任使命,“我希望能在学懂弄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宣传解释工作,让党员干部真正理解与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与立场观点方法,以此指导工作,最终让人民满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种探索,而且永远在路上,需翻越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的探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回顾其以往在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与形成、进入国家以后的发展道路、国家与民族的关系等方面的创新,展望在2023年将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五帝时代到夏代王权与国家形态研究》,在“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的交叉重叠”“论五帝时代的‘原始王权’与夏商周王朝国家‘一统王权’的区别与联系”两个问题上探索新的学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着新的更大的贡献!
揖别旧岁,恭迎新年。回首过去,只为更好出发;展望未来,更加砥砺前行。《学术家园》将继续发扬学术精神,关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以弘扬和赓续优秀传统为己任,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传播力凝心聚力。
2023,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