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为助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宗教界智慧与实践

——第三届“宗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视频研讨会综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13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刘彤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深受气候危机带来的灾难,尤其在疫情叠加、国际形势剧变的情况下,各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日前,由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宗和”)和世界宗教和平组织(以下简称“世宗和”)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宗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以视频方式召开。围绕“天人合一、和合共生”主题,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秘鲁、印度等国家跨宗教和平组织的代表,与中国五大宗教代表性人士畅所欲言,带来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关于环保理念的真知灼见。

尊重差异 平等对话

此次会议是“中宗和”“世宗和”第一次共同主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世宗和”名誉主席、“中宗和”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希望世界各个宗教的领袖、学者们通力合作,共同助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多姿多彩,世界各个宗教的教理教义虽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应当在尊重彼此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贡献宗教界的智慧。

这也是“中宗和”与“世宗和”共同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心与目的所在。

“世宗和”秘书长卡拉姆在致辞中呼吁:“我们必须携手并进,放下一切种族差异、宗教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然后同行合作。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生命尊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确保所有生物物种都受到尊重保护时,人类尊严才会得到保障。”

当前,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气候变化挑战愈加严峻。与会人士希望此次对话与交流,能够向世界传递宗教界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持守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并对引导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产生现实效应。

弘扬经典 付诸实践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会议播放了“中宗和”小视频,展示中国环保成就和宗教界理念。来自中方的五位宗教界人士结合教义经典、工作实践,向大会分享中国宗教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表示,佛教的生态文明理念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自然观、生态观。中国佛教协会团结引领全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挖掘、弘扬佛教经典、思想、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高佛教徒保护环境、爱护生命、节约资源的意识。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阐释了道教对于“道、天、地、人、和”的观点。他说:“正是因为天地人统一于‘道’,人与自然才更应当互敬互爱,伤害自然万物就相当于伤害了人类自己,这就是万物生于‘道’的生态意义所在。这种生态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天地人’三方的和谐共生,在保留本性、彰显特点、维护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共生共荣,这便是‘和’的内涵所在,也是以‘道法自然’思想为中心的生态观的理念。”

“保护环境的意识必须落实到积极的生态实践之中。”主持会议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介绍,伊斯兰教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开展每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各地伊协和清真寺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节点,组织信教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名誉主席马英林认为,“天人合一”的学说与天主教对待世界的生态观是相通的,无论宗教信徒,抑或无信仰者,都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宗教界继续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精神,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出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表示,构建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基督教神学理论探索的课题,也是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实践方向。“我们在教牧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中普及环保知识,树立尊重自然、保护大地母亲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提倡身体力行,在植树护林、美化环境、保护动物、旧品回收、垃圾分类、节电节水、理性消费、健康饮食、低碳生活以及文明宗教活动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为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分享经验 交流合作

不久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异常高温、野火、洪水和其他气候变化现象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据预测,到2040年,全球饮用水仅能满足一半人口的需求。这将导致许多城市不可避免地陷入暴力冲突、战争和大规模流离失所。”全球跨信仰卫生运动联盟秘书长、“世宗和”联合主席萨拉斯瓦提表示,印度已经在多个层面开展工作,例如,满足目前正在遭受苦难的民众的需求,实施应对环境破坏的举措,与政府合作制定政策,避免在未来造成更严重的灾害,等等。

“德宗和”主席、奥格斯堡大学宗教教育与教理学系主任伊丽莎白·瑙哈特认为,要利用现有的跨宗教网络架构,进一步发展环保联合倡议,例如,督促各宗教团体对已承诺的气候目标付诸实践,维护气候正义,尊重气候难民,以达成宗教多样性方法与社会多样性方法之间的协同效果。

“当前环境灾害频发,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有关问题的决策中话语权更低。”“英宗和”妇女信仰委员会主席拉文德尔认为,女性在生态环保等方面应该比男性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希望各宗教领袖倡导制定和开展解决性别问题的政策和行动,突出气候不公正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并实施响应妇女争取性别平等的战略,帮助她们增强话语权。

“澳宗和”主席菲利帕也列举了“亚宗和”妇女委员会成员参与实践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范例,并提出希望各国建立一个关于“未来安全气候”的共同愿景,每个国家发扬优势,鼓励各国做出最佳减排选择,同时积极帮助周边邻国开展正确行动提供指导。

2021年中国政府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明确提出,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强化支撑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新举措。

对此,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中国将扎实落实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与各方一道推动减缓和适应行动,希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测、可持续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与会人士共同呼吁,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国宗教界要加强交流,深化团结合作凝聚正能量,为助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宗教界的智慧与实践。

2023-01-13 刘彤 ——第三届“宗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视频研讨会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683.html 1 为助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宗教界智慧与实践 36,6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