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鲍蔓华
提起博物馆,大家第一反应是“高大上”、只有城市里才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座座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成为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浙江作为全国3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启动了乡村博物馆试点工作,目前,分两批认定445家乡村博物馆。浙江率先推出的乡村博物馆,多数来源于往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存量:有的脱胎于文化礼堂的地域文化展示馆、非遗传承基地,有的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起的红色展馆,有些属于乡镇中的企业文化展示馆,有的是名人故居(展示馆)、民间收藏展馆。这些既“土”又“特”的乡村博物馆填补了农村文化洼地,让乡村百姓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绍兴越茶博物馆里,灵动的展厅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收藏了茶经、茶器等展品300多件,还充分运用灯光渲染、实物展示及实景还原、幻影成像等数字手段,为参观者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
在这里,不仅看得见绍兴种茶的辉煌历史,也有越地的相关茶俗展示,以及文人雅士茶道品茗的图文场景,俨然一个越茶文化展示窗口和交流体验平台。
在安昌古镇内的民俗风情馆,纺车、水车、弹棉花弓,以及各种农具、石磨、灶具诉说着历史,还有年节礼仪和嫁妆物品,绍兴人淳朴的生活、辛勤的劳作、精巧的手艺,通过一件件物品呈现在游客面前。
民进浙江省委会深入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等地的数十家乡村博物馆调研后发现,乡村博物馆投资规模有多有少、主体更是五花八门,且建馆时普遍缺乏专业指导,在展品观赏性、展陈主题性、展示手段丰富性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传播效果也相差甚远;最初的一批乡村博物馆多由乡村干部代管,“有事打开,无事上锁”是常态;已通过验收的乡村博物馆讲解等基本人员短缺或稳定性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平运行现象较普遍存在。
调研组还发现,目前已获批的浙江省400多家乡村博物馆过于相同的建设路径,容易出现“千馆一面”的现象;同质化的乡村博物馆既不能让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得到精神上的滋养,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还会影响乡村博物馆的后续发展。
调研组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城市的考古类、艺术类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应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的氛围更加和谐。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真正把该项工作打造成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文化引擎,让“热开张”的乡村博物馆持续“热下去”,民进浙江省委会建议:强化专业指导,提升已获批乡村博物馆整体品质。省文物部门要整合全省400余家博物馆,特别是省市县(区)三级国有博物馆的专家资源,全省80多个县区必须配好配强乡村博物馆专家指导组,加强对乡村博物馆建设全过程的业务指导。省、市、县博物馆要勇于担当,开展“1+N”结对帮扶,为各县区打造星级馆、标杆馆提供强力支撑。省级文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地乡村博物馆建设在文博资源的复制、活化利用上提供便利。各县区要创新模式,发挥专家组在项目规划、筹备、设计、建设等各环节的全程咨询指导作用。各地要重视本土专家的遴选,组成地方顾问组,为各乡镇在推进建设乡村博物馆出点子、指路子、献展品,使乡村博物馆建设之路走得更宽、更实。
为推进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民进浙江省委会建议:统筹协调乡村涉文旅、涉农口等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与运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博物馆奖励或补助专项资金,出台“乡村博物馆考核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考核达标、星级评审、以奖代补等举措,确保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正常运行;建立退休教师、老干部、乡贤、大学生和文化员组成的志愿者协管队伍,有效弥补乡村博物馆人员不足、文化层次不高的短板;将乡村博物馆纳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为引领的各类乡村文旅资源,打造“乡村博物馆+农家书房+文旅驿站+非遗工坊”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谋划乡村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把乡村博物馆相关数据接入浙江文旅、浙里好玩等数字平台,同时优先纳入青少年研学营地,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深藏在乡村的中华文化活起来、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