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18日   第 11 版)

新华社发

佳节即至,很多人趁着春节,感悟亲情表达爱。图为北京天虹商场新奥店,一位大学生正选择新年礼物,准备回老家看亲人。本报记者 贺春兰 摄

本报记者 贺春兰 见习记者 朱英杰

编者按:

本刊于2022年12月28日刊发在9版上的文章《今天围着分数转,明天呢》引发读者关注,很多读者致电编辑部希望继续研讨。恰逢春节将至,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讲究亲情讲究团聚的节日,也是亲人间“表达关爱、感悟亲情”的好时机。亲子互动中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子女和父母的情感互动体验?今天子女对亲情冷漠的“果”是否因为昨天家庭教育的“因”导致?年轻的父母需要注意什么?已经成年的子女又可以有怎样的超越?

本期特邀有多年家庭治疗经验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朝莹博士与教育周刊两位编辑,共同开展一场代际对话。

拒绝被“爱”所“困”:父母教养方式需要学习

贺春兰:有很多比我更年长些的朋友,他们常常感慨说现在的“90后”、“00后”不少年轻人对亲情表现得比较冷漠。我认为可能要归因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的过度关爱导致了孩子的“过于自我”。但还是想从多方面继续追问原因。我知道刘博士的职业是做家庭治疗。很想知道,现实中因为家庭亲子间情感冷漠这个问题向您诊疗的家长多吗?

刘朝莹:说实话,在家庭治疗中很少有人特别明确地提到类似问题。在国内,家庭咨询、诊疗依然是一个还没有被大众特别接受的事物,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会去找心理咨询师。所以,现在来找我们的其实主要是年轻的父母,他们关心的问题,确实如您的文章所述,“学习”“成绩”才是很多家长当前最刚性的求助需求。

贺春兰:那在家庭治疗实践中,您发现的可能造成孩子长大后在亲子互动中冷漠的原因会是什么?

刘朝莹:这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常见的教养方式有四种,是根据关爱和要求两个纬度来区分的。第一种是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高关爱、也有高要求。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期待高,同时亲密程度也比较高,这种常常是相对完美的。

第二种是专制型,属于低关爱、高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比较低,要求很高。家长们更关注孩子学业上的事情,而对于孩子的情感、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成长关注不够。如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的,家长高度聚焦孩子的学业成绩,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而成绩不好,就比较发愁。然而教育是要培养全人的,不是只有学业这一项。

第三种是放任型,属于高关爱、低要求。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相对溺爱的环境中,出现唯我独尊的性格状态。现阶段我们谈到家庭教育时,常会听到“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平等相处”等类似说法。这种观念的无限延伸就是父母在家庭中“权威感”的缺位。一味的溺爱而少要求,孩子于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被无限放大。

第四种是忽略型,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常常是低关爱也低要求。没有要求也没有情感连接。也许这种教养方式中的部分家长可能还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准备,孩子得到的关注少,亲子互动中也比较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贺春兰:看来,做父母需要学习。父母今天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性格特点甚至影响到孩子成年后和父母的互动关系。其实后面这三种比较容易带来问题的教养模式在我国家庭中也都还普遍存在,针对当前家教中常因为家长对学业的过度关注而带来亲子关系紧张焦虑的问题,您的建议?

刘朝莹:我要提醒的还是高关爱基础上的高要求。首先,家长在教育、影响孩子时,需要重视并建立密切的亲子情感联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很多时候不是家长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孩子愿不愿意听的问题。所以我常会给家长说,先处理一下关系,先让关系好起来,再说对错。第二个建议是父母要带领孩子平衡好压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时候孩子遭受的压力其实我们做父母的都能感受到,有些父母从外界感受到压力后,马上就转给孩子:“你看人家那个孩子背了多少诗词了”“他们家孩子学了多少英语了”……其实,父母需要帮孩子挡掉一部分压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宽容的成长空间,这是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带孩子去承担责任,比如做家务,要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在家庭中也要逐渐形成责任意识。

反哺:带着责任带着爱

朱英杰:作为“90后”,也许我可以基于年轻一代的视角找到在亲子关系上部分伙伴们冷漠的原因。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升学、就业,跨区域流动所造成的年轻一代与父母,与原生家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距离既包括客观的物质距离,也包括心理和精神距离。

贺春兰:看来我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需要倾听年轻一代的声音。今天我们这场对话,恰恰在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背景的“70后”“80后”和“90后”间展开。我觉得英杰提出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具有时代性的普遍问题。

不过我想当孩子长大,当父母年迈时,确实可能在精神和物理距离上都和父母渐行渐远,而孩子会越来越开始成为家庭情感互动的主导者。这时候和父母沟通,我们更多需要一种责任感。

刘朝莹:确实。有一句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了家长之后,就会知道有时候小孩聊的话题,其实家长也没那么感兴趣。

朱英杰:孩子总会长大,家庭情感互动到了需要我们年轻人主导的时候了。出于爱和责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主动创设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机会。

刘朝莹:是的。所以说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替的互相迁就。小孩聊的话题其实当爸爸妈妈的也未必那么感兴趣,但是因为他们爱孩子,就要陪着孩子聊,从里面去找乐趣。当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就像父母小时候哄我们一样,我们也要哄老人。

与原生家庭和解:视父母为一个普通人

贺春兰:我想英杰这个问题的背后可能也还隐含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子女长大后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与父母相处。也许他们在早期与父母相处中曾经留下了某种伤痕,需要与原生家庭和解。

刘朝莹:是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体验可能并不完美。与原生家庭和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和解很多时候需要基于理解,孩子通常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才会做到更多的理解。我在家庭诊疗时有一句话,就是把父母当成一个普通人,您想想你的父母在你这个年龄时是不是已经当父母了,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世界的?他们要在这个年龄承担什么?你可能就能理解,原来那个时候我的父母他们真的顾及不了那么多,他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我们很多时候把父母神化了,觉得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贺春兰:神化了就会有一些苛责,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人,我们也就接纳了。

刘朝莹:是的,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也在成长中。而且他们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他们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没有给他们那么多关爱,所以他们也不太知道怎么去爱他的孩子。

我们父母那一代很少关注情感,大家觉得吃饱就挺好的。不管你情绪到底有没有波动,有波动就忍着。曾经,我们的父母就是被这么对待的。所以和解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开始能把父母放在他所处的历史中去读懂他们。

回家寻根:听长辈讲讲昨天的故事

朱英杰:我有一个体验是,伴随着家中爷爷奶奶辈儿老人的离开,时不时地会觉得整个大家庭的凝聚力都会受到影响。

刘朝莹:确实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会把儿女子孙团结起来。同时,生命是代代相传的,老人去世,爷爷奶奶离开,父母就会成为老人,把自己的子孙团结起来,生生不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父母和祖先是一个家庭的根。一棵树有了根,才可以长得更茂盛。

贺春兰:家风的传承常常是通过家庭的重要长者进行的。父母、祖辈的故事里承载着我们生命的历史,我们的性格甚至人格基因。春节将至,做父母的,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敬祖,春节要祭祀祖先,带孩子以各种形式给长辈拜年,这些都是增加凝聚力的活动。

朱英杰:所以我想与老人沟通,不仅是哄老人开心,年轻人应该也可以有很多“获得”。也就是说,除了责任驱使外,在这样的沟通中我们能找到我们自己的根。

贺春兰:说得好,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就能够更愉快地与父母长辈对话。听他们讲讲昨天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寻找我们自己的根。

(文字整理 朱英杰 实习生 刘懿莹)

2023-01-18 贺春兰 朱英杰 ——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017.html 1 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37,0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