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陈利顶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建设农业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之路。为此,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涉及各行各业,也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作为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源、释放二氧化碳,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生产也可以通过免耕、轮耕和秸秆还田等措施,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增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将会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将土地资源潜力发挥到极致。通过提高农业空间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农田精细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深耕细作,提高农业种植的生态技术含量;三是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厘清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物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清单,找出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建设。
农业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为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18项,而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变与发展模式。无论是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山区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还是分布在江南水乡的青田稻鱼生态种植模式、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生态种植模式,均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成果结晶。在反映农耕文明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如突出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提供高品质农产品等。赓续农耕文明,对于助力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赓续农耕文明,就是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将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形成的农耕文明发扬光大,切实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赓续农耕文明,就是要从农业发展历史中吸取精华,通过深入研究农耕文明形成、演变与发展,探讨人与自然形成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中央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繁荣富强。自党的十九大提出精准扶贫、全面振兴乡村以来,我国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振兴化、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目前新形势下,如何借助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成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充分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农业多功能经营要发展,向乡村多元化发展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潜力,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和共享。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福利,真正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全民共同参与,真正做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难有所助的社会新面貌。推进共同富裕将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