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人’,终点是文化,北京作为首都,更要有温度与厚度。民生‘小事’也是‘国之大者’。”
“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我们在安徽基层参与社区治理,更要用心、用情。”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如何才能更好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将政协协商和基层治理有效衔接,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近日,在记者的连线下,北京市政协委员汪碧刚和安徽省政协委员司敏,就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推进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话题热聊起来。
汪碧刚向司敏介绍,“我身边有不少政协委员通过建立委员工作室,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并与相关部门就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协商沟通,解决了老百姓很多实际问题。”2021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组建了汪碧刚委员工作室,先后开展了10场“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等协商议事活动,邀请区直部门与潞城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与百姓面对面,议题涉及百姓关心的村民增收、文化公共服务、养老服务等乡村振兴中的“大事小情”。在汪碧刚委员工作室的积极协调下,20余项民生问题均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切实解决了百姓实际困难,真正实现了“有事好商量、说话有地方、服务送上门”。
“我非常同意汪委员的观点,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政协委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身边环境发生的细微变化。”司敏回应。
“10年前我担任安徽省政协委员时曾就基层社会治理提交了一件提案,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委员在持续关注?”汪碧刚期待地问道。
“这几年安徽省政协委员仍然在持续关注,比如六安市,通过‘六安商量’平台推动,很多建议都已经落到了实处。”司敏也分享了她身边的小故事。“前几天我到当地安置房小区调研,发现变化特别大。小区利用政协平台邀请政协委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小区居民等共同座谈协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小区内开展了系列便民服务,不仅建起了社区公园,还开起了理发店和缝纫店,小区治理井然有序。”
司敏表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复杂多元的诉求,不能只靠社区“单打独斗”,还需凝聚社会各方合力,从基层治理的“局外人”变成“自家人”,让社区所有人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工作做好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彰显新时代人民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担当作为。”司敏说。
“没错!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联络更多两地委员互相走访,了解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汪碧刚兴奋地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在全国遍地开花,关于政协委员参与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那些“小事”还将继续……
(杨岚 陈姝延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