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将辉)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方案聚焦制造业、农业、医疗健康、教育、商业社区服务等10大应用重点领域,提出要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提出研制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机器人产品。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机器人5G远程手术、脑机接口辅助康复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应用等。
在教育领域,强化机器人工程相关专业建设,积极培育机器人校园服务新模式和新形态,深化机器人在教学科研、技能培训、校园安全等场景应用等。
方案还提出要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构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相关标准研制与推广,搭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等;并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适时开展机器人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及时促进受影响劳动者转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