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园
春节后上班,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什么时候把报纸寄回来?”这是老家的亲人着急看呢。
过年期间,我参加了本报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虽然春寒料峭,但从采访的每一位对象身上,都嗅到了勃勃的生机。
过去三年新冠疫情中,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变克难。开狐狸养殖场的谭阿姨觉得,“做生意当然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重要的是,手里的货质量越好,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新年刚过,她和丈夫又在为春天狐狸生崽儿做准备了。村里的老人,哪怕不懂太多医学知识,也在年前就打电话告诉年轻人,过年先不要来串门拜年,视频拜年就行了。对此,他们是自豪的,反复告诉我:“我们能行。”
他们自豪的底气来自哪里呢?记者的视角,更让我对熟悉的老家有了新的认识。村民家的旱厕都改成了室内厕所,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易,也更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看到村里老人经常一起去卫生院免费测血压,我意识到健康中国行动已经悄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不久前,我在采访中国农科院教授王静时,了解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而此次新春采访蔬菜企业的过程中,我得知快速检测技术已在基层得以应用……这些积极的变化,都是他们的底气。
这些都在告诉我,想要更透彻理解政策措施的意义,必须到一线多听多看,见证一项政策如何在基层开花结果。同时,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想要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更要深入老百姓中央,那里是新闻采写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