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09日   第 03 版)

程洪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一句古语。这不仅向国内外公众表达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也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此语具有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根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中庸》第三十章,意思是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运行而互不冲突,又是对《中庸》第一章“位育”思想的一种呼应。

“位”“育”二字出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语,体现和合共生之义。我国近代社会学家潘光旦对“位育”作了创造性阐释并提出社会位育和民族位育的概念,他认为,“西文Social adjustment为‘社会位育’在《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义,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安所遂生,适与生物学家研究生态学后所得之综合观念相吻合无间”……综合来看,所谓位育,是指一个生物(人)或生物群体(组织、社会、民族、国家)实现与其所在环境及环境中其他主体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延续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充实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丰富的时代内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下观,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主要特征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表明,他们所向往的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首先,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其次,他们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联合在一起;最后,这个联合体中没有人与人的对立,相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人与人互相友好、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这正是人与人“和而不同”、和谐友爱的大同境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可以说正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中国话语和当代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进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语,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3-02-09 程洪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792.html 1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37,7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