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保护非遗 传承要有新方式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17日   第 10 版)

近年来,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图为村民在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检查苗族绣品。新华社发(范晖 摄)

本报记者 刘圆圆

2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榆林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开幕。一时间,以新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非遗,并让其在群众生活中发挥作用、焕发光彩,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以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融入感

从安排上看,此次年会可谓精彩纷呈。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活动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开幕式、创新展览、巅峰论坛等轮番上演,四大亮点吸引关注:打造非遗集市,创新非遗展览方式;打造沉浸空间,创新非遗体验场景;打造权威发布,创新年度工作展示;打造巅峰论坛,探讨非遗研究前沿领域等。

在4800平方米的非遗展馆里,用展陈的方式呈现各地的非遗项目,其中以陕西省非遗项目为主,山东、河南、四川等主宾省的非遗项目为辅,同时设立齐鲁街、河洛街、天府街、三秦街四条特色非遗街市,与榆林老街现实街景相辅相成,更有近200个非遗项目400多位非遗传承人相聚榆林。

更值得点赞的是,围绕非遗年轻化、体验场景化、传播多元化的需求,年会打造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实现非遗和体验场景的深度融合;“非遗人之家”大型服务平台也实时上线,全程实时转播活动盛况。抖音、微博纷纷参与,邀约达人助力传播、号召网友守护非遗。

文旅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年会将成为我国非遗一年一度的工作展示盛典、创新传承盛会,助力各地更好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创意表达的时代活力感,努力实现“开好一次年会,形成一套创新经验,留下一个非遗场景,打造一个旅游热点”的目标。

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去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该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非遗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实践、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保护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刘魁立说,几乎每项非遗的申报都会引起普遍关注,比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群众欢欣鼓舞,传唱节气歌。

截至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557项,全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文旅部规划和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全国还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人们情感交融彼此认同的源泉。“比如,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庆典活动,形成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刘魁立表示,非遗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边远山区,在民族村寨,很多地方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群众,通过制作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脱贫致富。非遗的展览展示,也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这些活动传播了非遗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希望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曾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作相关调研。他说,“随着年轻人的审美追求和对传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我们很有必要来创新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让非遗以更加可亲可感可用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

朱鼎健认为,在详细勾勒全国非遗图谱的基础上,结合文创消费市场动向,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勾勒非遗图谱,由国家文化出版管理部门推动出版权威高质量的非遗普及类传统和电子读物。建议进一步梳理补充完善非遗普查成果,借鉴‘非遗图谱学’等先进研究理论,编制科普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图谱。”

同时,朱鼎健注意到,有些地方的非遗项目努力尝试产业化,但由于传统工艺非常复杂,成本高昂、耗时长没能达到很好的市场接受度。对此,他建议各地组织专家探讨,因地制宜制定非遗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对市场表现突出、创新性突出的产业化行为进行资金鼓励。同时也要扩大非遗的传承人群,融入更多年轻血液,提升非遗的传播度。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浓厚岭南文化特色的非遗资源丰富,且与现代商业已有一定结合度。”朱鼎健建议大湾区城市可以在非遗产业化发展方面先行先试,针对不同种类非遗的特点,组织专家探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化方式,制订出台非遗产业化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023-02-17 刘圆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296.html 1 保护非遗 传承要有新方式 38,2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