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创作路上的五个“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谈自己的五部剧作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18日   第 05 版)

▲王勇

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

民族歌剧《红船》

民族歌剧《侨批》

本报记者 杨雪

■编者按:

作为一名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曹禺剧本奖等奖项的著名编剧,王勇的作品屡屡入选文旅部重点扶持剧目、“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百部优秀剧作典藏》,王勇创作了人偶剧《鹿回头》、话剧《国之大臣》、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天使日记》《红船》《侨批》、舞剧《红高粱》、京剧·黄梅戏《英子》,还有儿童剧、赣剧、琼剧、吕剧、淮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越剧等不同戏剧品种和戏曲剧种30余部。

王勇其人其剧被业界誉为“诗人的戏剧”“美在剧诗”,他近几年创作的“一个人”“一座碑”“一艘船”“一本日记”,还有“一封信”,以迥然各异的结构和风格,呈现出不同的质感、韵味和戏剧语境,可谓“一戏一格”,也被称为五个“一”。

本期采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编剧王勇,请他谈谈创作之路。

“一个人”的坚守——民族歌剧《呦呦鹿鸣》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时,王勇就想着要为这位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创作一部作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屠呦呦从事的是单调、枯燥的科学研究,没有华丽的古装,没有少数民族风情,没有战争场面,没有灾难悲情,没有远距离的历史背景,没有帝王伟业,没有传奇爱情,也没有艺术色彩,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性”,但这种平凡、平实、平静和朴素,恰恰正是屠呦呦的真实本色。

《呦呦鹿鸣》的故事从屠呦呦的名字开始,从青蒿开始,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绿色青蒿正是希望的象征,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接下来,从屠呦呦患病、求学,到屠呦呦和同事们经过191次试验,得到了疟原虫抑制率达百分之一百的青蒿提取物,再到屠呦呦以身试药,青蒿素终于问世。

创作过程中,王勇反复“破立”,如果按部就班地写,不免有些“拉洋片”、记“流水账”之嫌,为此,他设计了三个“屠呦呦”:童年屠呦呦,中年屠呦呦和老年屠呦呦,通过老年屠呦呦的倒叙回忆,将几个独立的代表性事件有机地勾连在一起,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戏剧结构,不仅给歌剧作曲留下空间,而且在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转换间显得更为灵动和自由。

观众看过歌剧《呦呦鹿鸣》走出剧场的时候,已经被屠呦呦的崇高所感动,哼着刚刚才听过一遍的旋律,不住地感叹。

“一个人”串起平凡与崇高,追求与坚守,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一座碑”的敬仰——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

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写的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普通石匠的视角,反映“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题。

曲阳石匠从西汉至今,祖祖辈辈以雕刻为生,历朝历代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雕刻印记。当时间定格在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的头一天,一座历时近10年之久,最终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了。于是,那些雕过龙、刻过凤,雕过皇宫帝陵、刻过帝王将相,雕过各路神仙、刻过各方神圣的石匠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从此跟新中国交织在一起。

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通过怎样的视角切入,选择的可能将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领袖为主角,也可以碑体设计者梁思成和参与设计的林徽因的经历为线索,还可以浮雕创作者吴作人、刘开渠、傅天仇、张松鹤的故事等为素材。然而,那些石匠们的故事始终深深地吸引着王勇。人民养育了英雄,也造就了人民英雄;英雄来自人民,也创造了历史。石匠是人民的一分子,由普普通通的石匠雕塑人民英雄才更有意味和意义。

从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沧桑巨变,从小角度表现大主题的恢宏观照,从“刻小碑”升华到“刻大碑”的无尽感叹——这就是王勇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初衷。

“一座碑”,串起了牺牲与新生,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变迁,矗立的是碑,矗立的也是崭新的国家。

“一艘船”的史诗——民族歌剧《红船》

谈起创作歌剧《红船》的机缘,王勇感慨不已,中国共产党从一艘小船到巨轮,从南湖驶向汪洋,经百年辉煌历程,堪称一部人类史诗。

2018年11月,王勇在四川挂职期间,突患急症,被送医治疗,当病情稳定下来,《红船》的创作就是从病床上开始的。他一边输液,一边在电脑前敲字,左手肿了再换右手输液,肿着的左手继续写,他已经被百年前那个平常但特别的日子,被那群陌生而熟悉的人牵引。

王勇坦言,《红船》是他创作的30多部舞台剧中,投入最深、付出最大的一次创作。因为他面对的是如此纷繁复杂的一段历史,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嘉兴参观“红船纪念馆”的时候,王勇被一幅“苍茫大地”的巨幅油画吸引,久久驻足,不愿移步。画面上,背景是愁云密布的前门楼子,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凝望着苍茫的中华大地,眼睛里既充满着忧心忡忡的神情,又饱含着坚毅不灭的希冀。油画所描绘的情景后来被王勇敷衍成重要的戏剧情节——李大钊乔装成车把式,赶骡车将陈独秀送出北京城,送往天津,再转往上海,南陈北李,南北呼应,相约建立中国共产党。

虽然已经时隔多年,王勇说到《红船》的创作依然激动不已。当“中共一大”党代表们通过了纲领后,有党代表提议喊一句口号,随即,党代表们压低嗓门齐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呼喊,一喊就喊了一百年。一首“万岁,轻声地呼唤”的咏叹,也在王勇的笔下一气呵成:“万岁,轻声地呼唤,见证这一刻瑰伟。告诉天空,把梦想放飞,开天辟地永不消退;告诉江山,将初心滋培,敢为人先风云应对。万岁,大声地呼喊,见证这一刻荣辉。告诉时间,这一瞬无悔,从此定格年年岁岁;告诉未来、这一点星辉,点亮满天星辰不坠。”

“一艘船”被霞光映照,满载民族希望,驶到今天,仍将驶向明天、驶向未来、驶向永远。

“一本日记”的奔赴——民族歌剧《天使日记》

2020年初,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身在北京的王勇跟身处疫情中心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一样感同身受。正好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向他发出创作邀约,于是,王勇从2020年3月11日拿出故事梗概,到2020年3月26日写出初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歌剧《天使日记》应运而生,这也是他创作的30余部舞台剧中写作时间最短也最急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武汉某医院护士长兰之念的抗疫日记作为舞台叙事的主要方式并贯穿全剧,核心情节围绕兰之念一家展开——她的丈夫黄鹤、已退休的公爹黄老中医都是武汉的白衣天使。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寻常百姓家的宁静生活,他们也同其他医护工作者一样,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义无反顾地参与到这场抗疫之中;黄鹤在抢救患者时因感染病毒而不幸牺牲,给兰之念、黄老先生以及未成年的女儿黄鹂带来莫大的悲痛;在丧夫之痛面前,兰之念化悲痛为力量,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忘我地投入到抗疫第一线,体现了白衣天使们的医者仁心与拳拳大爱。

“一篇日记”串起一个个或平凡、或善良、或崇高的珍珠般的人物,亲情、医患情、生死情,共同构筑起伟大的抗疫精神。

“一封信”的承诺——民族歌剧《侨批》

创作歌剧《侨批》之初,王勇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看到了早期华工乘火船漂洋过海的模拟情形:昏暗、逼仄的船舱里,一个笼子里挤坐着众多华工。在船主冷漠的眼中,他们只是一群被贩卖的“猪仔”。

“卖猪仔,卖猪仔,家山若是容易过,哪得冒死去番邦;无奈卖身猪仔行,做牛做马去开荒。卖猪仔,卖猪仔,三死六留一回还,七日七夜水茫茫;货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18世纪末期,一艘又一艘满载“契约华工”“赊单工”“猪仔”的火船驶向美洲和东南亚,有的还在海上便葬身鱼腹,侥幸到达目的地无非是修路、开河、挖矿、砍甘蔗,最后能够返乡的九死一生……

此类场景给了王勇巨大的冲击,脑海间不禁浮现出一幕又一幕风雨飘摇、家园破碎的历史“镜头”。

《侨批》的故事从华工李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海上殒命,临终留下的一封“批”开始,勾连起迫不得已卖女的李董氏和李彩云母女、久卧病榻的李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与李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既描写了华工、华侨的悲惨遭际、命运多舛,也反映了他们的善举、义举,展示了苦难岁月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爱,而这种善良美好正是我们民族力量得以凝聚、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屡扑屡起、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一封信”串起了“海内”“海外”,更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2023-02-18 杨雪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谈自己的五部剧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340.html 1 创作路上的五个“一” 38,3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