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诚
2022年5月30日,全国政协在京举行第63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仲裁法的修订”协商议政。
在此之前,承办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克服疫情影响,连续召开4场视频调研座谈会,听取北京、上海、深圳40余位部门、仲裁机构同志和仲裁员、专家、企业代表意见建议,走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与10余位知名专家当面交流;委托知名仲裁机构征集到18位境外仲裁员100多条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国外专家对中国仲裁的看法,广泛听取在中国执业的境外仲裁员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部门补充调研+委托地方调研+委员自主调研;在委员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群,邀请5位专家在群内分专题分阶段导读,专家导读发言300余条、5万余字,20多个界别100多位委员积极参与,发言350余次,提出意见建议260余条、7万余字。
事实上,这只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社法委5年间积极开展立法协商工作的一个缩影。
“本届以来,我们先后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著作权法的修订’‘行政复议法的修改’‘社会救助法的制定’‘仲裁法的修订’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社法委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表示,本届全国政协每年都安排一次立法协商性质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连续五年的协商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立法修法的课题。
据了解,十三届全国政协共召开68场双周协商座谈会,社法委承办14场,其中法治领域的12场。“著作权法的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成果被202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改的著作权法所吸纳。“行政复议法的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重要建议在2022年11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修订草案中得到充分体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社会救助法的制定充分吸收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成果,对原来的法律草案进行了较大修改,司法部两次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后续修改稿送社法委征求意见,民政部、财政部专门来函对社会救助法草案采纳意见情况进行反馈。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单位邀请,社法委还组织委员对有关重要法规文件、司法解释等提出修改意见140余次。
为什么立法协商双周座谈会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认可?“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吕忠梅以“仲裁法的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例解释道,在人员选择上,专门邀请担任过仲裁机构主管部门领导、办理过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员、从事过仲裁司法审查和执行工作的法官,以及上海、武汉、广州等仲裁业务开展较好地方的委员,同时也邀请部分非专业领域的委员参加调研和会议,努力通过跨界别、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沟通交流,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在筹备过程中,积极组织委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了解不同层次、各个方面的立法需求;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协商平台,邀请委员与牵头起草法律草案的部门及相关部门同志、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在努力形成共识的同时,帮助立法机关找到分歧,发现差异化意见。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和专家将重要意见、重大共识和主要分歧通过现场发言精炼集中展现,在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提问回应、追问补答这样“有来有往”的深度互动交流中,共同增进对立法宗旨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具体条文的理据支撑和内容推敲。
“促进协商成果转化是提升协商议政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会后,我们不仅将会议成果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信息形式报送有关部门,还将委员、专家的具体条文修改意见逐条梳理汇总,送起草部门参考。”吕忠梅表示,经过多年的合作,相关部门表示,在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筹备和调研中,能够听到来自中央、省市县乃至街道、社区、农村各个层面、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声道”、“多维度”的声音。参加全国政协的调研、听取委员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发现视线“盲点”、实行“头脑风暴”、找到立法“灵感”,也为他们提供了面向广大委员、并通过委员向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宣讲政策、阐释法理、解读法条的平台和机会,希望我们继续巩固和拓展这一工作品牌,并与他们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也让社法委的立法协商工作从以前的“请人来”悄然向“主动来”转变。“过去是我们请别人来协商,现在变成了他们主动要到政协来协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履职效能日益凸显。相信在中央和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在全国政协党组领导和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指导下,在社法委委员和各界委员努力下,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工作将会开展得更加出色、更富成效,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更多的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