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二月二”民俗节里的中医药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2日   第 05 版)

唐旭东

农历二月二日,又称龙抬头、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关“二月二”的民俗文化可不少,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聊聊关于它的一些中医药文化。

春雨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化为有形的重要征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一个由寒转暖的季节,此时阳气升发,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这“春三月”逐月有逐月的特点,比如二月,正如《礼记·月令》所言,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此时雨水开始增多,而山野林间也姹紫嫣红,万物始荣,天地方焕然一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一节点正应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描述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中的阳气此时升腾而外出于地,阴阳在天地之间相感,以之孕育出万物。特别是二月二日这天,其类似于一月一日、三月三日,这些月份和日期相同的日子古人称之为“重日”,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之时,而降雨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化为有形的重要征象。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二月二日这天的黄昏正好是冬季时隐没于地平线下的东方苍龙中的角宿再次从地平线上出现的时候,正因为此象的初露头角,此日又被称为“龙抬头”。巧的是,古人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掌管着降雨,因此如果在二月二日这天出现云升雨降之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将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稔!因此,有些民谣传唱至今,“二月二日龙抬头,喜降春雨贵如油”“二月二晴,黑霜落二层;二月二下,棉花搭成架;二月二阴,麦子起身齐蓬蓬”。其实这是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观察到的一些气候规律,并给它披上了一件件浓厚的文化彩衣罢了。

顺应时节“吃龙食”对健康大有裨益

“龙抬头”节日的习俗很多,全国各地都有其不同的庆祝方式,然而最绕不开的还是关于吃的,在这一天我们称之为“吃龙食”,许多中医的道理也蕴含于其中。

在江浙一带流行着二月二食用的一种龙食叫撑腰糕,清代文人蔡云就曾以《撑腰糕》为名作诗盛赞了它。该诗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实际上,撑腰糕只是由糯米粉做成的糍粑,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那为什么吃了它后能强身壮腰呢?清代王氏的《随息居饮食谱》似乎给了我们答案,说糯米甘温能“暖水脏(即肾)”,对于虚寒多溺(即肾虚尿频)者,以“糯米饭杵为餈(即糍粑),卧时煮熟,细嚼食之”,有效。由此而知,以糯米为主做成的糍粑为什么被称为撑腰糕了!

再如北京比较流行的一种龙食——春饼。春饼是以小麦面做成的一张薄饼,可“薄如蝉翼”。这小麦也大有讲究,《食疗本草》中认为其能养肝气(春宜养肝),做面食更能“补中益气,和五脏”。而春饼又称为春盘、五辛盘,除了要有薄饼以外,“和菜”(李时珍谓“杂和食之”,故名)也至关重要。实际上,古代的五辛盘反而没有面饼,周处的《风土志》云:“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即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具有辛味之品,能发散阳气(即所谓的“发五脏气”),以驱散体内所积之寒气,这自然与春季“发陈”的特点相合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春饼的和菜已经变得丰富多样,更加注重荤素搭配,但总少不了羊角葱、韭菜、萝卜、豆芽菜这几样。《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谓:“辛甘发散为阳”,而葱、韭菜、萝卜的性味辛甘,恰好能助人体的阳气发动。此外,这类配菜都属于鲜嫩的芽叶,秉春气而生,其中蕴含了生发之气,而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因此多食之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时节对病患乃至医事有重要影响

由上可见,中医药其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油入面,不可分离。而从专业的层面而言,中医药和二月二日也息息相关。不少人都知道,中医特别是道医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加关注时间(准确而言是时节)对病患乃至医事的影响,比如要“适时采药、择日制药”,才能确保药物之疗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洞天保生录》介绍了一个“澡浴除病”的方法:“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叶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养生月览》这本书也引用了《云笈七签》的内容指出:“二月二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不老”。这说明了中医认为择好时机以养生保健很重要。在《调疾饮食辩》中可以查到:“日华子曰:(枸杞苗叶能)补五劳七伤,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痈肿,明目,去头风,凉血,和脏腑,止消渴”,又借助二月二日龙抬头阳气升腾的这一时机,枸杞苗、叶自然能取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

上述的例子是很多的。再譬如,我们还看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了:“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而在《救荒野谱》中有与此相关的歌唱道:“青蒿儿,才发颖。二月二日春犹冷,家家竞作茵陈饼。茵陈疗病还疗饥,借问采蒿知不知。”中医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医学衷中参西录》),而且如果看了《神农本草经》,知道茵陈除了能治病,还能“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那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热衷在这天以茵陈为食了!

在采制药物方面,古代的一些医家认为,二月二日对某些药及方的疗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普济方》中治疗一切眼疾所用到的白干青桑叶,指出了需要在二月二日等这些“重日”间摘取,并强调该药需逐月按日以烧灰存性,煮水洗目,才能保证屡试屡验。又譬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记载治疗外伤的王不留行散,里面的桑白皮也要求在二月二日挖采,而王不留行须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接骨草)要用七月七日所采的,无不突显了时节在中医药中独特的地位。话又说回来,人与天地相参,时间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

不容忽视的是,民俗的传说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譬如在预防疾病上,对于瘟疫亦即是现代所谓的一些恶性传染病,《太平圣惠方》里就推荐在二月二日这天取大如指的东行桑根悬挂在门户上,或让人带在身上,以此达到防治的目的,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更有甚者如《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中记载《保命决》的一段话,说因为二月二日万神会,人需要禁欲,否则容易折寿,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由此见得,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之,中医药深入民间习俗,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二月二,龙抬头,吃福豆,人不害病地丰收”,所谓大疫不过三,此时已是天地焕然,气象更新,值此二月二日春气溢满人间之际,阴阳交感之时,愿我们都能承此气而身体康健、社会繁荣!

2023-02-22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520.html 1 “二月二”民俗节里的中医药 38,52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