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2月19日,雨水节气,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喝”上了返青水。只见农技人员手持操控设备,施肥无人机腾空而起,化肥均匀撒播在麦田里,50米长的自走式喷灌机缓缓移动,麦尖上透出晶莹的水珠。眼下正值春灌关键期,不少种植户趁着天气晴好,抓紧进行田间春灌。
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移动总经理刘昌晔为这片粮田倾注了不少心血。“河南移动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指导,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刘昌晔介绍,在张市镇打造的万亩“5G+智慧农业”项目,农场的温湿度、土壤环境、光照、二氧化碳等生长环境能实时监测,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温度调节、采光、通风、湿度、浇灌、施肥等生产工序控制,成为全国“5G+智慧农业”项目典范,每年节水达50多万吨,每亩小麦增产达180斤。
小麦青青,株株茁壮。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显示,越冬期河南一、二类苗占比高达89.4%,分别比上年和常年同期增加12和3.2个百分点,小麦群体长势、个体指标均较为理想,且不同区域间小麦长势相对均衡,河南省越冬期小麦苗情是近5年来最好的一年。
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其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变量。
春耕备耕一线,农业科技引擎蓄满动能,一台台“农有王”机械在田间隆隆作响,为希望的田野增添无限生机。
“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驻马店市政协委员、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江涛,长期专注于农作物播种机具的研发、技术革新事业,累计推广销售各类农机具超过50万台套,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最具发言权。
2017年,这家在农机制造领域深耕了30年的企业做出转型发展的决定,全面进军农业种植社会化服务领域,让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王江涛说:“成立耕、种、防、收作业服务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耕种防收作业成为一种职业,干完本地的活儿再根据农作物的作业时间差实现跨区作业,提高了机收和耕作的利用率,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耕种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目前,服务队拥有150马力以上拖拉机1500余台,大型耕整机械2300余台,小麦、玉米、花生等大型收获机械1000余台。年作业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服务范围遍及河南、河北、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及东北地区等十几个省区市。
大河中原,物产丰富,蕴藏无限活力。而发展特色农业,让“土特产”变成“抢手货”,正是实施产业振兴的切入点。
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程庄村,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基地里,化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蜂蜜的核心质量指标活性酶,来自全国各地的蜂蜜经过物理净化、二次过滤、灌装成瓶、包装等步骤,销往市场。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候鸟式”养蜂人的付出,他们用勤劳酿出“甜蜜”致富路。
“养殖蜜蜂是个辛苦的工作,养蜂人需要‘追花逐蜜’,根据季节变化和各种花的不同花期,追着花跑,围着山转。”惠济区政协委员、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昕潜心30余年,在大山深处与城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实现了蜂蜜从蜂源地到餐桌的直线供应。
“合作社现有500多名养蜂户,饲养蜜蜂10万余群,年产蜂蜜及蜂系列产品5000多吨。”何昕说,合作社带动农户解决了小农户面向大市场的难题,加入合作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社员高30%,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年人均销售收入是当地农民的2倍以上。“我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蜂农加入,把‘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甜蜜’力量,尽一个农村带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何昕说。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塑造。正阳花生、平舆芝麻、杞县大蒜、西峡香菇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闪耀全国。
科技加持,大田作物也能“七十二变”。一粒普通小麦,想念食品将其加工成5大系列400个单品,飞天生物将之“变身”为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大幅跃升。在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玉米摇身一变成为乳酸、乳酸盐、乳酸酯等高科技产品……
“到2025年,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到2035年,基本建成农业强省;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省。”2月13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发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动员令。
而“农业强省建设”专题研究工作也是河南省政协今年的“一号”协商议题。“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路径”,省政协主席孔昌生强调,要统一思想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起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汇集众智、凝聚合力,发挥好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农业强省建设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乘势而上、御风而行,加速建设农业强省,在沃野千里上描绘新图景,现代化河南建设必将在融入大局中实现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