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科幻影视:释放多元科普价值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3日   第 07 版)

邹贞

2023年,中国科幻以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2》强势开局,高质量的改编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与四年前的《流浪地球》等相比,前者更加注重科技融入、科学家参与以及公众科学话题讨论。这使其成为新时期科幻影视作品创制的亮点和特色之一,也使国产科幻影视发展显现出别开生面的气象与格局。从某种角度来说,科幻影视正释放出多元科普价值。

从科普内容供给方面来看,科幻影视成为普及科技前沿的新窗口。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

近年来,随着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对科技前沿的科普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供给侧一端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科普精品仍然非常有限。作为广义的科普产品,科幻影视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提升视效和道具品质,另一方面也借助作品向公众介绍科技前沿,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科普大餐。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介绍,“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影片中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一些常见的“太空场景、天崩地裂的场面”及难度最大的生物视效等问题也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影片上映后,中核集团等央企与剧组展开“梦幻联动”,并以此为契机向公众科普“人造太阳”、机械动力外骨骼系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温超导电缆等一系列硬核黑科技,满足了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同时也提振了公众对我国科技发展的信心,进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从科普理念和方式创新角度来看,科幻影视成为开展科普工作的新阵地。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

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研究员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的内涵、理念、手段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普的方式需要创新提升,高质量的科普需要重视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和已有的科普图书、科普文章、科普短视频、科学脱口秀等形式相比,科幻影视借助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手段,通过镜头、画面、色彩、声音等组成的视听语言,将抽象的专业术语融入具象故事场景,让观众在剧情发展中理解科学,有效降低了科学传播的门槛,体现了科普方式的转变以及科幻影视与科学传播融合发展的显著优势。

从科普的受众和传播效果来看,科幻影视成为营造科普氛围的新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是其中一个。《三体》和《流浪地球2》上映后,“月球爆炸”“太空电梯”等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电影中的科学问题引发公众深入思考和讨论,“太阳最终会对地球造成致命一击吗?”“若太阳走向终结,地球能否幸免于难?”等类似疑问掀起舆论讨论热潮。也有观众对“太空电梯”等科幻设置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9个G的加速度,实在太超前,也没有必要”“如果太空电梯的轿厢使用火箭推进器来升空,那就好像汽车必须要马拉着才能跑一样怪异”。无论是认可还是质疑,都说明社会公众在关注科学,在科学顾问王元卓看来,“观众‘挑刺’正是科普的契机”,“起到的依然是正面效应”。可以想见,随着高口碑影视作品长尾效应的不断延伸,蕴藏于万千公众当中的科学氛围也将持续发酵。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3-02-23 邹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594.html 1 科幻影视:释放多元科普价值 38,59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