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慈善法修订的步伐,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成为热词,“金融向善”的话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金融与公益的融合发展已成趋势,慈善信托、捐赠人建议基金、公益保险等项目模式层出不穷。
一方面,公益机构希望通过金融获得更多资源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也希望通过公益放大自身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与金融的“双向奔赴”既有如何盘活存量资源的考验,又面临着如何把握新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的挑战。
“金融+公益”回应多方需求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杜瑾观察到,近年来,家族慈善信托正在快速发展。她认为,“金融+公益”的探索回应了金融界和公益界的多方需求:“践行社会责任,可以为家族积累延伸性的社会情感财富,长期战略导向可以提升家族的声誉、社会影响力和企业价值,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家族传承。”
杜瑾表示,两者融合要加强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更有效地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她强调要加强项目研发,并确保项目具有落地执行的可行性。“金融与公益两个不同的领域,必有各自擅长的地方。我们在设计财富产品的时候,是否可以增加公益理念?设计公益项目时兼顾经济和效率,可放大资金效能,实现更大效益。”杜瑾说。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主任徐晨认为,金融向善的核心关切点在于,如何将资金引导到社会价值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不是经济价值回报率最高的地方,“金融机构、公益组织和财富群体在战略和价值观方面建立共识,并寻求差异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式,是我们谋求的方向。”
禹闳资本执行董事方巍认为,金融和公益在追求社会价值上是有共性的,两者能有机结合。较之一般性的投资行为,影响力投资机构也在寻求差异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式。方巍举例说,近年来口罩产业发展迅速,在口罩产业的细分领域中,防尘口罩被用于安全生产、健康保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相关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就更具备影响力投资的价值。
各地涌现创新模式
曾经是金融从业者,如今是公益从业者的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近年来特别关注各地不断涌现的“金融+公益”模式。她注意到,浙江省已开始试点落实慈善信托税收优惠的政策,这是一个区域性的创新。在一些地方,在区县级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当地也出现了一批以激发科技创新、造福社会为宗旨的慈善信托。
“一些地方政府的创新步伐迈得挺大,比如像深圳市福田区,出台了鼓励慈善信托发展等激励性措施,通过金融工具汇聚更多社会资本,确保慈善资产的可持续发展。”潘江雪说。
去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和上海雷根基金会共同发起了金融向善系列沙龙活动。活动带动了不少银行、企业等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参与。不少企业表示,希望发挥自身金融机构的优势,为慈善可持续筹资做一些创新。
在金融向善沙龙结束后不久,一位“90后”小伙子看到沙龙系列推文后,向主办方发送邮件,表示要把自己名下的房产进行遗产捐赠。工作人员在咨询公证员的专业意见后,最终还是婉拒了这笔捐赠。“大家可以看到,遗产捐赠研究的重要性已逐渐在市民心中播种下了‘种子’。”潘江雪透露,今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携手杭州市的伙伴将开展财产规划和遗产捐赠探索性专项研究。
潘江雪还建议加大助推“金融+公益”模式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希望能够稳步推动资本向善的制度保障和供给,促进新型的、跨界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发展,激发善的活力。”
“公益+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公益”为慈善公益领域资产保值增值这个长期痛点带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在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现有9000余家公益基金会,慈善资产通过合法、安全、有效投资活动实现保值增值,不仅关系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力量。
徐永光说:“慈善组织积极投资理财现在还缺乏专业能力,这是慈善组织的痛点,也是金融行业、慈善资产管理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和拓展新市场的机会。要关注存在银行的慈善资产,把它做起来,现在也是可为的。”
近年来,ESG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兴起,为公益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ESG投资即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同时考虑投资的企业在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及公司管治(Governance)上的表现,让投资者获取财务回报的同时亦对有关议题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严弘介绍,过去10年间,全球可持续投资的规模增长非常快,截至去年底,全球可持续投资的规模已经到了35万亿美元,占全球可投资的资产规模约36%。国内与ESG相关的基金,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他认为,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结合,可实现金融服务社会的目标。
上海第一财经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旭峰认为,ESG更强调可量化和可评估,未来,大量企业履责会从公益慈善驱动转向可持续发展驱动,这既给公益机构带来合作的机会,也提出了专业化挑战,公益行业应把金融方面的“短板”补齐,更专业地处理好财富和金融。
上海雷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海静也认为,ESG和可持续发展投资发展是基金会的机遇,而如何花好善款、回馈捐赠方、利用金融工具将资金可持续地投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是主要的挑战。
公益行业“补短板”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帮助。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王小成认为,仅靠“输血”,慈善难以为继,在ESG大环境下,应考虑“造血”的问题,通过金融为慈善输血,让资金来源更广,更重要的是,让善款产生更高收益。
潘江雪表示,未来希望多方联合,一起留住和做大“善资金”,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圈,加强跨界人才的统筹和激励政策,培养“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