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党组、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热潮,同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紧密围绕全国政协工作部署,推进学习型、担当型、创新型、同心型、效能型“五型”委员会建设,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五年履职答卷。
主要工作情况
■ 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以更高站位写好政治引领答卷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把牢正确方向。分党组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向全国政协党组请示报告。制定实施分党组会议工作规则,召开分党组会议32次,使党的领导嵌入业务全链条、贯穿履职全过程。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将不在原单位任职的20名分党组成员的组织关系转入政协。在组织调研时设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委员模范带头作用。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团结民主之中,实现分党组成员与经济委员会、经济界、工商联界112名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全覆盖。
坚持把政治建设抓紧抓实,站稳坚定立场。组织委员围绕提高政治站位、担负新时代人民政协新使命开展系列学习研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委员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及“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中共八大历史陈列”“党旗国旗军旗诞生珍贵史料展”等,引导委员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理论武装引向深入,夯实思想根基。召开17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重点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利用外出调研契机,组织委员到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等2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优势的认识。
■ 增强资政建言实效,以更足干劲写好推动发展答卷
围绕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建真言。打造常态化协商平台,每季度组织召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聚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建言。特别是建立协商于决策之前经常性工作机制,7次邀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起草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与会听取意见建议,并与委员进行小范围面对面交流,委员提出的许多建议被吸收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有益实践。
围绕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汇众智。就制定“十四五”规划牵头承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开展优化“十四五”产业政策导向等专题调研,会同国家发改委召开3场编制规划纲要座谈会,一些重要建议在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围绕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精心承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点就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围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谋良策。召开专题协商会,赋能实体经济。牵头承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就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畅通制造业融资渠道、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等开展调研,综合运用大会发言、调研报告、信息专报建言献策。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制造业、推动金融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等问题调研协商。
围绕巩固壮大新兴产业出实招。组织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就建设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协商建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1200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连续三年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开展协商,先后赴6省市调研,在此基础上相继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和全国政协首次智库研讨会,有力助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分别召开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及加快智慧物流发展远程协商会。
■ 彰显调研议政特色,以更实举措写好助力改革答卷
以远程调研助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对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进行调研,并通过专家协商会深入研究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问题。委员们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大会,让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发展。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后,组织委员就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开展调研,助推中央政策落实。
以综合调研助力研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组建1支复合型课题组,下设6个专题组,围绕共同富裕的内涵、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经验比较开展多层次研究,召开14次专家协商会、7次专题座谈会,9次走访调研中央党校、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等有关单位,形成1份综合报告和6份专题报告,研究成果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
以跟踪调研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跨年度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连续3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能源型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共性问题,就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提出举措。调研组关于完善能耗“双控”政策的建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得到体现。
以监督调研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对全国130家企业进行调研,实现了31个省区市企业全覆盖、大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国企民企外企全覆盖,形成了《百家企业反映的百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后对工业电价偏高、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和涉企检查频次过多问题,与有关部门跟踪协商,重点就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监督性调研。国务院办公厅职能转变办根据监督意见建立了工作台账。组织委员与5家台账责任单位深度协商,有关情况通过职能转变办上报。
以联动调研助力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聚焦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会同海南省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并共同围绕推动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税制改革等重点提案,与承办单位探讨交流。围绕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扩大金融开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西部开发开放等议题,会同广东、上海、云南、广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市政协开展调研,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 践行协商为民宗旨,以更深情怀写好服务民生答卷
群策群力统筹防疫和发展。先后就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引导经济发展预期、助力营造良好环境,召开3场“小快灵”座谈会,建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经济委员会、经济界、工商联界委员积极参与捐款捐物、稳企稳岗、保供保畅等工作。针对不少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问题,召开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提出改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式的具体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在会后18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采纳了这一建议,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建言成效。
用心用情助力民生改善。围绕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分别承办1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开展调研,持续跟踪研究灵活就业,并就促进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议政建言。参与组织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议题的3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分别就强化产业扶贫、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施差别化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开展调研。围绕建立“租购并举”制度、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召开远程协商会,参与协商人员涵盖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委员。
尽职尽责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经济委员会、经济界、工商联界委员利用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反映界别群众诉求,报送政协信息、政协信息专报、每日社情等180余篇,及时就降低房地产资本属性、应对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影响、稳定股票市场、商业保险助力养老产业发展、推进身份证制度改革等方面反映民情、汇集民意,努力把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民主决策基础,有力推动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
■ 发挥统战组织优势,以更强自觉写好凝聚共识答卷
做好团结引领工作。开展4次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先后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机制等主题,促进委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特别是汪洋主席亲自率队,带领委员深入边疆地区,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举办4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分别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宣传政策,委员和有关方面同志570余人次参加。加强与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合作共事,联合开展调研3次,联合组织协商议政活动6次,广泛凝心聚力。
做好界别群众工作。建立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平台,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引导,如组织委员面向平台内70余家民营企业员工代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界别群众对党的经济政策的认识。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交流以及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经济界、工商联界委员及其所联系界别群众的思想状况,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组织委员到全国政协机关定点帮扶县安徽省舒城县调研,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政策。
做好正面发声工作。举办两场“凝心聚力谋发展,政协委员谈经济”活动,组织委员就经济形势和热点经济问题回应媒体关切,10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阅读评论量8000余万次。组织委员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分专题录制发布“委员说”微视频,并支持委员利用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围绕稳就业、保障能源安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等社会关切,广泛传播共识。引导委员亮明身份,参加有关地区的宣讲会、报告会、研讨会,并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媒体对外发声,特别是针对社会上关于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的一些模糊认识,解疑释惑、正本清源。
■ 提升担当尽责能力,以更严要求写好自身建设答卷
大力拓展履职平台载体。分专题组织10期委员读书群,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开篇,以“新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收官,开展线上导读和专题讨论70余次,交流发言3.5万条,线下考察座谈活动20余次,促进委员思想进步、能力提升、履职尽责融会贯通。组织委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修改草案)》等15个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草案提出120余条意见建议。组织代表团出访俄罗斯等9国,就“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进行友好交流,接待日本财务省、韩国驻华使馆、亚洲开发银行等来访,讲好中国故事、政协故事。
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探索开展委员自主调研试点,共有39人次开展自主调研,形成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东北振兴、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等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强化委员主导地位,每年组织经济界4个委员小组分别提出集体提案,并通过开展督办调研、走访承办单位、召开办理协商会,助推问题解决、不断增进共识。
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服务。教育引导经济委员会、经济界、工商联界委员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正向激励,推荐6名表现突出的委员荣获“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做好委员履职数据采集和分析,督促委员认真履职尽责,做好“委员作业”。
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修订《经济委员会工作指南》。完善京外委员履职保障机制,到地方调研注重邀请住当地委员参加,并组织京外委员线上参加各类会议活动。完善对地方政协经济委员会的指导机制,召开3次全国地方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会议,委托地方政协开展协同调研10次,与地方政协开展联动协商3次。加强委员会办公室建设,制定和修订13项内部管理制度,编印全流程业务工作手册。
工作体会
过去五年,经济委员会把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深化履职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经济委员会经验”。
一、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分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工作的总纲,切实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实际行动扛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二、必须强化创新意识,不断丰富拓展履职方式方法,大力推动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委员会承担了十三届全国政协众多第一次任务,如第一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第一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第一次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活动、第一次政协智库研讨会、第一次委员自主调研试点。实践证明,坚持守正创新是激发履职蓬勃活力的关键所在,理应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三、必须强化品牌意识,持之以恒推进提质增效,实现由“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什么效果”转变。经济委员会在巩固提升已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这一建言资政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打造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政协委员谈经济”这一凝聚共识品牌,通过培育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志性履职平台,更好地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必须强化统战意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凝心聚力。经济委员会持续完善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工作机制,把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职责任务落到实处,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的工作,多鼓团结奋斗、共促发展的干劲,有效汇聚起界别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共同的理想追求凝聚人,以共同的奋斗历程团结人,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厚植社会基础。
五、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经济委员会教育引导委员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做到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特别是认真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要求,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让履职更接“地气”、协商更增“底气”,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政协离自己很近。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还有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协商议政向基层延伸有待进一步推进;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数字化方式推动履职水平提升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经济委员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全面落实全国政协工作部署,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