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代表无党派人士,就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谈建议。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不容置疑,然而我们绝不能沾沾自喜,而是要更多地发现问题,找准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我看来,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就是被学术界诟病多年的科技评价体系。”发言中周忠和开门见山,直指问题,现场的气氛瞬时凝重,“能感觉到,总书记在听发言中一直在沉思。”
“建议大幅减少、清理目前存在的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评估、评比、奖励、人才帽子工程等,因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过多激励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基础研究跟不上,一定会阻碍中国科技的整体创新发展。”
“希望能让学术评价真正回归科学共同体,在评价中要真正‘唯学术’相信并依靠专家,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评价标准是一些管理部门追求的表面上或者形式上的公平、公开与透明。”
在全国政协会议各种场合发言中,周忠和以敢说话出名。当天联组会上,面对总书记,如上带着锋芒的建议,他提出了5条。
“周院士,提的真好!”走出会场,有委员向他感叹。
“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也要求我们要道实情、建良言,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吗?”回忆五年前的这次和总书记面对面的发言,周忠和向本报记者回忆说。
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当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如周忠和建议中期许的,带着科学精神“破”和“立”,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改革勇气和探索智慧。
“明天我就要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加一个人才项目的评审。”眼神中带着欣慰,周忠和详细向记者介绍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代表的国家人才项目在评价标准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些新举措。
据周忠和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自2019年起试点年度“杰青”“优青”这些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具有导向意义的人才项目评价标准中,对科研项目的学术贡献及其科学意义新增了四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方法学创新、是否有关键科学证据、是否对所在学科的认知体系或对解决重要社会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实质贡献、研究工作是否可以导致领域研究方向、范畴、视野(视角)的变革或者领域认知体系的显著进步,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在周忠和看来,这样的人才项目评价标准是“唯学术”“唯贡献”的,是有利于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投入基础研究的。
“土肥了,苗自然能长成。国家用心为科研人员创造适宜他们开展科研活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他们自然会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作为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五年来周忠和参加了不少有关如何更好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力的调研,“能看得出来,国家对构建更科学有力的科技评价体系十分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和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
五年来,围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国家出台修订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推出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硬措施。此外,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也在显著加强……在全国政协这一国家参政议政的最高平台上,作为无党派人士,周忠和也看到国家推出一项改革是如何不易。
然而,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涉及科技体制,而且还涉及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绝非短期内就能突击解决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这件事,急不得,也急不来,就像一个病要慢慢调理。大环境在变化,指挥棒的指导观念在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