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ChatGPT再一次把人工智能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也是此次采访报道的一个重要诱因。
其实回头看看,人工智能引发争议和忧虑早已不是一两次。如果再沿着人类技术发展史向上追溯,几乎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伴随着一些争议和忧虑。
在采访中谈及这个话题,周志华举了一个例子:蒸汽机的诞生让马车夫这个职业逐渐消亡,但是却创造了汽车驾驶员这个新职业,而汽车驾驶员的工作舒适度远远高于马车夫。
在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健康监控、搀扶行动,甚至炒菜做饭等方面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护理照料,提升老年人的舒适度、尊严感。而ChatGPT这样的技术融入进去之后,会让使用者感觉冰冷的机器更人性化,在老年人陪伴方面发挥一定作用,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
当然,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跟其他高新技术相似,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人类发展,用得不好会有害。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超过了此前别的技术。
防范化解风险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说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加强法律规制,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监督,对可能被滥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提前预警,对滥用者进行法律制裁等等,具体措施更多需要伦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来讨论。这就需要更多领域的力量共同参与到人工智能工作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古老东方智慧也能为防范化解相关风险发挥作用。
下一个10年甚至20年,中国靠什么驱动发展?靠技术创新,靠新基建。而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空间巨大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新基建,将是人类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之前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它将带来经济、社会的全面智能化。
要夯实智能化的根基,离不开对基础研究的追求。周志华本身就是一个范例。他是完全在我国本土培养和成长,成为具有卓著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他坚持扎根国内、踏实钻研,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创引领性成果受到国际权威专家高度评价,并引起大批国内外同行跟随研究。在基础研究突破的基础上,他潜心服务国家需求,带领团队为我国某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出了贡献。他还着力为我国重点企业智能化核心技术升级服务,十余项发明技术在华为等企业成功转化实施。他是国际人工智能大会4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的华人学者,打破了该职位被美欧学者的垄断。他个人的成长体现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近十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也折射了我国科技事业和国家实力近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
采访中,可以感到周志华对基础研究有着十足的紧迫感。他担忧外界不太注意机器学习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区别;担忧各方面重人才争夺轻人才培养。不过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近年来政策和环境不断优化,也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鲜明的态度、务实的举措,让周志华和同事们倍感振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与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这一次,中国必将在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也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促成人工智能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