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两会、今又两会。每每此时,都会想起那个熟悉的身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民盟的优秀领导人厉以宁先生。
2月27日晚,惊闻厉老逝世,不禁想起与他接触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毕节试验区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时至今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厉老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2006年,我到民盟贵州省委工作,当年初夏,厉老和夫人何玉春参加毕节宗琳小学的落成仪式。宗琳小学是厉老获“亚洲文化奖”后,用300万日元奖金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学。仪式上,厉老为小学题写了“互爱、互信、互助”的校训,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家乡,孩子们给厉老夫妇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两个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2003年,厉老担任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之后又担任专家顾问组总顾问。期间,厉老先后8次到毕节实地考察,为毕节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因此被称为“厉三农”,他也欣然接受。
厉老对毕节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为毕节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改革措施;二是围绕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在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贫困山区“三农”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三是厉老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帮助毕节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极力倡议毕节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每年到毕节,厉老都要作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把自己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成果传授给毕节的干部群众,在毕节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在毕节近13年的扶贫经历、专家顾问组的努力付出和毕节的发展变化时,厉以宁说:“改善毕节人民生活一直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2013年我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后,每次到北京参加两会都会见到厉老,他对我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让我非常感动。每次见面,厉老都会用宏观经济理论谈毕节发展,对毕节的优势、短板和脱贫攻坚重点等研究得非常透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厉老谈到毕节时总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充满了真真切切的牵挂和深情。
虽然厉老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对毕节的牵挂和深情,将和民盟与毕节的深情厚谊一起延续……
(委员记者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邀请支持:本报记者 李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