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委员报道

落实总书记要求 探讨“双减”如何做好“加法”

特邀委员记者 黄宇光 杨杰孚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5日   第 20 版)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总书记的讲话引发委员们的思考。社会关注的“双减”不仅仅要“减”还要“加”。总书记讲的科学教育加法怎么落地?“减”了之后究竟还可以“加”什么?理想的教育生态是什么样的?3月4日晚,带着对孙子孙女和周边孩子们成长的观察和思考,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杨杰孚,与两位教育界委员——史家胡同教育集团总校长洪伟,教育部校外培训教育监管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进行对话,请他们解疑释惑。

黄宇光:“双减”之后孙子孙女的生活确实有了变化,去博物馆的时间更多了,运动的时间更多了,所以我在想,“双减”同时是不是有“双加”呢?减的过程中,“加”在什么地方呢?总书记的讲话鼓励我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

洪伟:“双减”工作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社会上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大大减少了,现在更多是兴趣类的培训。“双减”之后要增加的是什么,我想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校外补习少了,学生的需求就会转到学校。老师要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来满足家长对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需求。过去我们更多关注老师教而没有关注学生学。孩子的个性如何?孩子学得怎样?老师要作充分分析。

还有,孩子的成长,绝不只有学校这唯一的途径,虽然我们说学校是主阵地,但是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力支持。我们还要通过“家校社协同”弥补校园教育资源的不足。

黄宇光、杨杰孚:我们“双减”的预期要达到怎样理想的教育生态或者教育境界呢?

洪伟:我觉得根本还是要因材施教,培养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适合孩子的、能够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家长要避免盲目跟风的心态。现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进“双减”工作的力度非常大,往深往实里走还需要家长更新观念积极配合,需要动员社区、博物馆等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

刘林:社会上对“双减”有一定误解。一听说“减”,就以为是让家长躺平,学校要放松管理,学生只要快乐就好,不用勤奋努力学习了。其实中央的精神不是这样的。“减”其实只是阶段目标,是手段,根本目标还是“加”。“双减”文件中关于“加”的规定是多方面的,比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后服务,改善作业管理等。“双减”规范校外培训教育只是治标,根本还在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所以做好“双减”下半篇文章,主要是提高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黄委员的总结很到位,“双减”确实要变成“双加”。第一个“加”要加在学校内部,问学校教育教学要效益要质量,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第二个“加”要加在社会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和家长精力负担,增加家庭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当然,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教育部门还需要作出大量努力,比如要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让中高考指挥棒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还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当前尤其要贯彻党的二十大“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建议对现阶段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建设一批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的新型高中,办出一批以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为特色的高中,各美其美,让百姓身边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杨杰孚:就基础教育而言,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具体怎么落地?

洪伟:我认为要注重学校科学学科专职教师的培养,打破学校围墙,引进家长资源、社会力量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拓展学生科技视野。当然,“双减”解放了孩子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基础教育还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特别是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科的融合,设置更多实践性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项目式的学习,为他们在成长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大中小学要实现贯通式培养,不同学段循序渐进形成全链条全过程的培养。

(委员记者黄宇光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杰孚系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邀请支持:本报记者贺春兰、实习生李敏)

2023-03-05 特邀委员记者 黄宇光 杨杰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179.html 1 落实总书记要求 探讨“双减”如何做好“加法” 39,1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