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声音

衔接规则 对接机制 促要素流通

——全国政协委员陈倩雯建言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本报记者 宋啸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5日   第 23 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纲’。”在全国两会上,来自大湾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自豪地介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但是在科研质量、人才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现实挑战。

陈倩雯调研发现,大湾区基础研究“多而不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原始创新缺乏全球影响力,实际的创新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除香港以外,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基础研究能力仍不足以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原始创新的巨大需求。

“发展平台分布不均,人才结构性短缺也是当前的一大短板。”陈倩雯说,目前,南沙、前海、横琴以及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正在积极建设,但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城市间缺乏协调和有效关联。在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中,科研机构对科技企业的市场需求对接不足,人才、资金、设备等科研要素配置效率较低,大多数仍停留在“技术转让”层面。此外,行业间交流和协同水平较低,硬件制造、数字服务、内容服务等产业链条仍较为割裂,有待延伸、拓展和融合各产业形态,推动制造生态和数字生态协同。

如何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陈倩雯建议,加强大湾区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的优质发展。以产学研融合方式,推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开展紧密合作,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新兴和前沿领域的研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早日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深化三地产业合作。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陈倩雯说,从短期来看,粤港澳三地需要守住各自优势产业,寻求产业的结合、分工,创造新兴的经济业态。从长期来看,要实现产业的动态调整,逐渐实现向高端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高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叠加制造优势及开放优势,形成“数字+科研”“数字+制造”“数字+文化”“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要素流动背后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陈倩雯举例,可以从减少通关时间、整合大湾区税制等方向入手,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高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粤港澳之间常态化的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缓解制度差异带来的发展约束;更需要中央的统一协调布局,形成常态化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让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一系列要素在三地之间自由流通、顺畅对接。

2023-03-05 本报记者 宋啸峰 ——全国政协委员陈倩雯建言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206.html 1 衔接规则 对接机制 促要素流通 39,2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