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议政

“热”起来,还要“冷”下去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7日   第 09 版)

全国两会前,陈星灿委员刚刚忙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招聘工作。考古学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接受采访时的他,疲惫中带着欣喜。他告诉记者,今年考古研究所聘用了33人,所学涵盖史前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多个门类。他能明显感受到,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热爱与投身考古事业,考古队伍逐渐在扩大。

而就在几天前的2月22日,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最新发布了包括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内的6项入选项目,引起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六大发现”也将这些新发掘的遗址推向公众视野。

“热”的背后,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公众的眼光与步伐开始投向博物馆、考古遗址等精神殿堂。

但考古学的使命是严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100多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取得,离不开“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新时代考古工作者更是重任在肩:“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而出土文物与遗址的展示传播,离不开考古研究与阐释。台前的“热”风光,需要幕后考古学者坐得住“冷板凳”的成果支撑。正如陈星灿曾说过的那样,“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生活条件物质条件也在改善,生逢其时,在这样的时代中,投身于考古文物事业,会有光明的前景。”就他个人而言,他仍然觉得“应该坚守田野一线,努力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和结合,更细致地获取信息进行研究”。

2023-03-07 本报记者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332.html 1 “热”起来,还要“冷”下去 39,3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