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说:“我们希望共同让这个社会更加包容,更加美好,更加适合所有人沟通和居住。”
小时候,杨洋陷入了无声的世界。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读不懂父母眼中的哀伤与绝望。
为了让杨洋能够进入普通小学读书,杨洋的爸爸在她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就教会了她一年级的数学和语文,即使在联系学校的时候屡屡遭拒,也没有放弃希望,终于在一位班主任老师的照顾下得到了试读的机会。
“老师讲什么,我完全听不见,只是在那里坐着、看着。做题我没有问题,所以,老师留下了我。”回忆起那段过往,杨洋很感谢父母对她的付出,小学六年的课程都是每天放学后父母一点一点教会的。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让一个几乎没有听力的孩子“听”懂了汉语拼音、“读”懂了平行线,顺利走进中学的大门。
“升入初中后,我有了强烈地想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欲望,更想‘听’懂老师的课。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看老师讲课时的口型,即使老师走到教室后面,只有一个背影,我也会盯着看。就这样,3年后,我学会了读唇。”
凭借顽强的毅力,1989年杨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杭州市重点中学,高考时又以533分的成绩超过本科线,但由于当时普通高校规定不招收双耳失聪者,杨洋经历了无数曲折与反复,才在各方帮助下,进入杭州大学攻读数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杨洋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打电话,为了更好适应工作,她在38岁时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听力重建后积极进行康复。这些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人工耳蜗的普及卓有成效。一有机会,杨洋便对外宣传,听障者并不“哑”,佩戴合适的助听辅具并经过康复训练,大部分听障者可以开口自我表达。
这些年,杨洋也始终惦记着一件为听障者谋福利的大事——实时字幕。1999年加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后,她就开始着手推动给新闻直播加配实时字幕的工作。
“很多人不理解,新闻稿随处可见,为什么听障群体还需要实时字幕?”在杨洋看来,实时字幕是听障人士的刚需,是通向真实世界的“钥匙”。
杨洋经常与工作中结识的技术人员讲述实时字幕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听障者的需求。2020年6月,字幕盒子问世——拥有盒子的听障者能够拥有实时字幕,而健听者的电视屏幕也不受影响。开发者正是被杨洋触动,才专门为听障者研发了这款产品。
杨洋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助听辅具的功能让人越来越难以想象——几年前,在手机上利用语音转文字接听电话竟然也成为了现实。
“怀揣爱与执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也会不断努力,助力更多听障人士成为更好的‘他们’。”杨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