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就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更需要依赖于各族人民共同的团结奋进。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在各自岗位发挥优势,主动履职、创新作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为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心聚力,共同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三位少数民族界的新任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
▶▶▶刘媛媛委员:为龙铸灵
我生在云南、长在新疆,现在工作在北京。我的苗族名字叫“龙灵”,从小在民族地区长大,如今也经常在民族地区演出、生活,一直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团结友爱的阳光下成长。
我演唱过一些苗族歌曲,但是大家更熟悉的是我演唱的《五星红旗》《国家》《歌唱新时代》等主旋律歌曲。这些歌曲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也坚定了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作贡献的信心。
我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团队里有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创作了一首歌曲叫《我们是兄弟姐妹》,这首歌不仅有维吾尔族音乐元素,还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表达出各族儿女都是兄弟姐妹,心连心、一家亲的共同心愿,传递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传唱大江南北。这首歌最初是从民间采集的民谣风起步,后来还融入了手语元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这首歌。
这些创作经历启发我,不管唱什么,主旋律就是我们的灵魂。
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员,我经常到民族地区演出。在工作中,我注意到,民族地区五六十岁的人往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有的人能听懂,但是不会说。随着生活改善,这些人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有能力学习。特别是他们往往还要照顾家中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很有意义。我们的主持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比较高,小分队深入民族地区演出结束后,主持人就帮着他们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我们还努力挖掘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比如,在彝族聚居区,我们就深入挖掘彝海结盟的故事,写出来,带着大家一起读。
在民族地区演出、采风时,我们发现当地流传着很多原生态歌曲,旋律特别好,但歌词有些过时。我们也尝试着请专业词作家重新编词,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再带着大家一起唱。
演出的时候,我们还打通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沟通屏障,经常把当地群众请上舞台共同演出。演出结束后,我们总是和大家促膝交流。当地群众和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家常有联系。再次到当地演出时,他们远远地就能认出我们。
我们的很多音乐素材源于各民族群众,毫不夸张地说,是各民族群众滋养着我们。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在这次全国两会期间也提案建议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唱响民族团结主题;努力创作一批民族团结歌舞节目,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永远不走的文化工作队,加强民族地区及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龙的传人铸牢中华魂。
▶▶▶苏海珍委员:独弦琴 共同曲
我们一家都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爸爸苏维光是新中国培养的党员干部,京族歌手、诗人和作家,是京族第一个把口头文学变成书面文字的人。我妈妈阮成珍能歌善舞,还会弹独弦琴,她15岁被评为模范去北京参加观礼团。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我和姐姐很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
1990年毕业后,我回到广西钦州地区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很长时间,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独弦琴,只有我一直不放弃,一个人一把琴走天下,四处为京族文化代言,经常去各地演出、比赛和交流。
最难忘的是2000年,我跟团去台湾展演两个月。刚开始的几天,有台湾同胞问我会不会唱台湾歌曲,我说不会,他们就给了我几张歌谱,说是台湾最有名的民谣。我向工作人员请教,很快就学会用闽南语边弹边唱。
后来每天演出时,只要我用独弦琴弹起《望春风》和《雨夜花》,我们的展位就围满台湾同胞,和着琴声一起唱起来。在台湾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我们展演团的各族兄弟姐妹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沉浸在两岸同胞一家亲的欢乐祥和的场景中,特别感动、温馨和难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独弦琴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对想学独弦琴的人,我从来都是不厌其烦,悉心指导。我教过的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60多岁,培训了老、中、青、少四级梯队的传承队伍。
2009年7月,东兴京族博物馆建成开馆。我从2016年至今一直在东兴京族博物馆任馆长。我们馆是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项目,是一座以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演京族繁衍生息及融合发展的文化与艺术遗存、物证、典籍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担负着京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博物馆不仅免费向游客开放,还以拍摄京族地区文化记忆纪录片,举办各种京族非遗培训班等方式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博物馆里的非遗传承人还到社区、学校去普及独弦琴、京族民歌等非遗文化。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京族女子消防宣传支援队,通过用京族独弦琴、京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这些都获得了各族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我们在布展中增加了“共商国是”板块,展示京族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风采。我们还增加了“一家亲”板块,展现京族儿女在全国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
我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老代表、老委员已经去世,有的京族儿女迁居外地,留下的资料不多。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给我们提供很多便利。现在,我们搜集了很多照片、实物,展现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案例。
▶▶▶阿衣木沙·托合塔洪委员:边疆人民心向党
我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乌恰县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乌恰县地形就像被“揉皱”了似的,满是道道折痕般的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交汇处,帕米尔高原在这里高高隆起,形成一道道壁立千仞的奇观。
乌恰县有一位“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19岁那年,柯尔克孜族姑娘布茹玛汗·毛勒朵走上了护边路,这一走就是60多年,行程数十万公里。
我和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认识20多年了。大妈有六个子女,但是我发现她还有很多“兵娃娃”。
有一次,我和大妈一起参加自治区妇代会。我们给各族妇女带了一些小礼物。带着满满几个大箱子挤火车,很麻烦。不巧那天大妈有点感冒,我一个人要弄几个大箱子,更是无奈。就在我郁闷的时候,突然七八个解放军战士径直走过来,帮我们把行李搬了上来。后来我才知道,其中有一位解放军战士曾经和大妈一起护边,远远就认出了大妈,便主动上来帮忙。
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曾经问大妈,怎么和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战士交流?她说,心与心的交流最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家用眼神交流就够了。我想,大妈和解放军战士的眼中都有对祖国清澈的爱,才能彼此相通。
以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为代表的乌恰县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祖国也给我们深深的关爱。现在我们乌恰的各族人民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在驻村工作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年,牧民们家门口都通上了柏油路,户户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抗震房。我们利用升旗仪式、牧民夜校等加大宣讲力度,给大家讲党的好政策,大家都感谢党和政府。
我曾经到江西挂职学习。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一进入江西,我就有融入了红色教育基地的感觉。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今天的江西人也在用实际行动教育我——江西人能吃苦,有干劲,敢创业。
回到新疆后,我把在江西工作的见闻、感悟讲给身边的干部群众听。现在,我身边的干部群众的思想状态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各种技能,努力干事创业。有的养羊,有的养牦牛,有的做电商,还有的进城务工。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工作,把党和国家好政策送进基层各族群众家中,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