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为开创新时代科普事业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93%,与西方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凸显了科普赋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有巨大潜力。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大科普”新格局,以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多方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行科普工作的领导责任,把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强科普法与教、科、文、卫、应急等领域“法法有效衔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二是强化高端引领的专业化科普能力建设。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观测站等惠及更广大民众。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打造原创科普精品,提升科普活动影响力,大力扶持科普产业发展。通过“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等活动,组织动员更多院士专家走进基层,让科普遍及中华大地。
三是打造泛在精准的信息化科普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加强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促进科普创作内容的融媒体传播和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科普产品。树立科学权威、公信普惠的国家科普品牌形象,促进“科学与中国”等科普平台创新。
四是建立开放互惠的国际化科普交流渠道。构建国际科普交流平台,开展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科学教育等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对话。树立全球科普观,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力度,发挥“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国家植物园等重大科教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增进国际科技合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