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食品安全科普:让科学跑赢谣言

孙宝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16日   第 03 版)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关于食品安全健康的“伪科普”总是反复出现、屡禁不止。一些机构或个人为牟取私利,甚至打着“科普揭秘”的旗号,行“伪科普”之实。

分析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工作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因为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内容严谨度不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问题严重。有的是因为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为抢占话题,获得高收视率、高关注度,内容审核把关不足,出现一些片面的、科学证据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

同时,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也成为科普工作的顽疾。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续推波助澜等特点,给科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零添加”,这种行为也反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而对“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传不够及时,也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难题。例如近年来行业中出现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但经部分媒体和所谓“专家”过度解读后,让消费者误认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正处在科技创新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的当下,科普工作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传播科学正能量;同时要加大谣言治理力度,严厉打击“伪科普”和顽固谣言。

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治理力度,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广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对已经播出、发布的相关内容及时清理;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单、黑名单的认证认可机制,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推动提升各栏目、平台的信息监管水平,完善各平台的信息审查、投诉机制,强化各平台自我监管责任。

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表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目前正在修订中,修订版本标准明确规定不允许食品标签进行“零添加”表述。但该标准自2019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仍未发布,影响了行业创新和规范。

加大对顽固谣言的“辟谣”力度。相关部门应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媒体的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从而加大我国食品产业中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赋能力度,为国家经济运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2023-03-16 孙宝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258.html 1 食品安全科普:让科学跑赢谣言 40,2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