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营周刊

从融资与销售入手

创新经营模式 实现两难自解

本报记者 刘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4日   第 06 版)

“如果不能实现惊险的一跳,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马克思这一从商品转换为货币的经典论断,为当下农村一家一户、一村一品的小农经济发展做了非常好的注脚。

这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农业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农民真正走进市场。然而,大家也都看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一是融资难,二是销售难。福建省宁德市芹之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玉平返乡创业6年来,就一直被融资与销售这两难所困扰,“农业项目投入产出周期长,很难让银行建立良好的预期,因此,融资难,既难在信用,也难在短贷长投,无以为继。再加上农产品的销售季节短,储存成本高,这就意味着积压即损失。”可谓,树上黄金,兜里没钱。

郭玉平告诉记者,“公司经历了6年的艰苦创业,今年已经开始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机耕道、水渠、大棚等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善,使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模式得到了根本改善。公司现有柑橘、葡萄基地面积50亩,天草蜜柑、红美人、阳光玫瑰等优新品种11个,全程实行绿色食品可追溯管理模式。”

“但是,这6年来,我们一直面临融资和销售两大问题。融资难是因为农业产业的投入周期长,从果园耕地育苗投入到正常的产出大概需要5年的周期,5年的时间里完全是投入,无任何的收益,存在较大投资风险。前期找银行借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民间借贷的成本太高,能够借到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大多农业企业,特别是山区的农业企业基本上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农业企业能在发展的第一周期活下来就很不容易。而一旦活下来,进入产出期,又担心产量达标后,没有销路。芹洋及周边村庄共有柑橘约3000多亩,可产出约近1万吨的柑橘。由于销路不畅,不结果,农民发愁;结了果,农民也犯愁。成熟果品烂在地里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郭玉平分析说。

在记者众多的采访中发现,郭玉平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面对融资与销售的两难,大多数企业都选择“躺平”,自生自灭者居多。如何做到商业模式的创新,郭玉平和他的伙伴们也常常讨论,只是具体到实际操作,还是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我们有幸熬过了第一周期,这6年来,乡贤北京大学公益讲座郭梓林先生,发动全国志愿者给予我们资金和精神上的帮助,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今年3月,我们终于迎来了转机,有着30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郭梓林先生,又帮助我们设计了创新的经营模式,即借助资本撬动的方式进行股改,从融资与销售入手,实现了两难自解。”

“我们实现了一笔5年期的长期融资,不仅还清了历史债务,还有了相对充足的流动资金,同时还一步实现了全年产能1/3的超前销售。”郭玉平对实现这样一次商业模式的转型,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郭玉平表示,“从商业模式到产权模式,最后都要落实到管理模式,才能完成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而联产承包的制度安排,落实了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一线生产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果品在保质基础上的保量。为创造品牌效应和来年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03-24 本报记者 刘艳 从融资与销售入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707.html 1 创新经营模式 实现两难自解 40,70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