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两岸经合周刊

融合发展,需要为台湾问题“脱敏化”

本报记者 高杨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5日   第 05 版)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台工作的重大政策主张。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准确理解这一表述的含义,是将其贯彻落实到位的前提和基础。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纵向深化,主要指将已经在经济社会领域开展的融合发展项目做精做实;二是横向拓展,主要指将已经具备条件但尚未实行融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尽早提上日程。说到底,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在更多领域、更多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近年来,经过大陆多方努力,两岸融合发展已经日渐成为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切实举措,成为落实“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和“共圆中国梦”等对台工作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台湾同胞的一个中国认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的一项“民心工程”。

尤其是2018年以来,大陆先后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发展的“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后,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生活学习创业就业,深度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但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中,也遇到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融合发展方面不到位的情况,而原因是一些人在观念上受到长期以来对台湾问题因不了解而产生“敏感”的刻板印象所困。比如,某高校一个学院,本打算邀请一位两岸问题专家给学生作“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的讲座,但当方案报到学校有关部门后被打了回来,理由是“台湾问题太敏感”。再如,某新闻单位为因应两岸关系发展,打算开辟涉台报道,方案报到主管部门也打了回来,理由同样是“台湾问题太敏感”。还有,南方一家知名民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原打算聘用一位台湾省籍员工,但在最后一个环节还是放弃了。原因仍然是“涉台太敏感”。类似以上情况在多地并不鲜见。上述情况表明,“敏感”已经成为融合发展的“拦路虎”。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不能连自己都不自信、不敢正视。对台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融”上,讲究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反“独”促统上,敢于发声、敢于斗争和善意斗争。

多位地方涉台部门的同志在与记者座谈时表示,因经历过一段特殊时期,尤其是1950年到1990年之间的几十年时间,两岸长达近40年几乎隔绝,当时大陆很多有台湾亲属的家庭,确有一些人因这层关系被错扣“里通外国”“台湾特务”“海外关系”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帽子”,让很多人后来对“台湾”这个词逐渐讳莫如深。即便到了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很多人面对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还是心存顾虑。事实上,即便到2005年,连战开启国共两党“破冰之旅”之后一段时间,由于很多地区和部门之前没有与台湾地区政党、政治人物、社会打交道的经历,交往中难免会过分谨慎,甚至一些人为了“求稳”和“不出事”,干脆直接拒绝了参与两岸交流,这样的谨慎也慢慢地把新时期台湾问题“敏感化”了。

多位涉台人士表示,台湾问题因有外部因素干扰,有时确实复杂严峻,在某些情况下存在敏感问题,但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本身并不敏感,因为有严格的政治纪律和保密纪律,只要我们工作中严格地执行纪律,按照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执行,与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对标对表,正常交流和促进融合就不敏感,也不会“出事”,而越是回避越容易将正常问题敏感化。尤其一旦人为地把保密当成神秘,对正常交流无限上纲上线,必然会将正常交流“敏感化”。“怕事”和不作为的结果,还可能造成“寒蝉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刻意绕开台湾问题,不敢参与交流,拒绝两岸融合深化,这不仅违背中央有关对台工作精神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初心与使命,绕开台湾问题走,还可能把对台主动权拱手让给“台独”和外部干涉势力,这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会造成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二十大报告中,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党的历史重任。

由此可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已经是全党共识,事关14亿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因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投入到两岸交流和融合发展中,投入到祖国统一大业中,才能凝聚起14亿中华儿女解决台湾问题的广泛社会共识,对“台独”和外部干涉势力也才能形成威慑。

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是一项“民心工程”,统一前要做,统一后还要做。统一前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统一后做,有利于弥合、化解两岸社会之前就存在的误解和成见。

两岸融合,应该是多数人普通人之间的融合,非两岸仅仅是少数从事涉台工作的人的融合。只有广大台湾同胞、台企与广大大陆同胞、企业间的多领域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才能增进两岸广大同胞之间的相识相知相信,融合也才能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两岸一家人和两岸心灵契合。

要做到上述融合,在保密前提下,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对台湾问题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在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中普及,给台湾问题一定程度上“脱敏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和愿意参与交流,促进融合。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对台工作的政治纪律、保密纪律,就能让两岸融合走细走实走深。

2023-03-25 本报记者 高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768.html 1 融合发展,需要为台湾问题“脱敏化” 40,7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