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有一个关于中西医区别的戏谑说法:中医,能让你稀里糊涂地活着;西医,可以让你明明白白地离去。
严格分析,这个说法并不准。中国传统医学,其实也是一门复杂且精细化的学问,从望闻问切到理法方药,从四大经典到丸散膏丹,国医大师也未必能样样精通。西医,也并非精细零部件组成的机器,其中的模糊之处、难解之疾,远超想象。
追求确定性、精确化,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者说,是大多数社会共有的文化基因。现实是,很多现象都很难精确描述,只能采用一定的方法,尽量提高准确的概率。
经济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很多经济学课堂上,都曾出现过一个经典问题:一个小孩要理发师给他剪个光头。那么,剪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老师没有告诉学生光头的标准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光头的标准是不同的。
数字经济,现在也面临这个问题。每个人理解的、眼中的数字经济,可能都有些差异。数字经济自身发展,可能也是一个模糊的过程。
3月20日至25日,我作为随行记者,参加了民革中央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调研过程中,一位委员讲了一个小例子,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国中小微企业群体中,我们最熟悉的餐饮业,可能是数字化做得最好的。这一点,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现在,无论是两三个人的夫妻店,还是数百人的豪华餐厅,手机点餐、结账几乎成为标配。仅仅通过电子支付与传统现金支付相比,我们就能看到数字化带给餐饮店的进步:消费端,可以精确掌握“什么时间段客人多、什么菜最受客人喜欢、单台消费额在哪个价位区间最多”等关键信息,提高生产端的针对性;管理端,每一笔进项,都及时在软件中体现,也可以避免收银环节的腐败行为等等。
数字化,让很多网红店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开遍全国,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在工业领域,数字化也正在迸发强大的能量。但仔细分析,我们也会发现,即便针对具体的某家小吃店而言,也很难分清楚,哪个环节属于纯粹的数字化,哪个环节又仅属于传统范畴。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作出一个判断,数字经济的这种模糊性,也正是其潜力所在。它正在我们预期的领域、环节或者产业内发生巨大的作用,也可能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正在悄悄地发力。未来,它更可能在我们预料之外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有点像电力。19世纪下半叶,电力刚发明时,最大的应用是照明,没有人知道它还能干点啥。但很快,20年纪初,电力已经作为一个独立工业部门出现。10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电力已经重塑了全球经济,并且将人类的足迹印在了太空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我们可以更乐观一些。因为,我们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的大道上。每走一步,都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