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干春松:探索中国儒学的近代转型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3日   第 12 版)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精思之作《儒学的近代转型》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通过“民族国家与天下秩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明观的调适”“制度与心性:儒家的合内外之道”“儒学第三期发展预设下的儒学史重构”“儒学的学科化与摆脱困境的可能性”等章节,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在书中,干春松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社会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受重大挑战,但也面临新的机遇。新的生机在这转折中孕育,文明的力量在冲突和融合中升级。干春松表示,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复杂的历史背景的文明体,如何调动自身的文化传统来建立现代国家,既是抵御外敌的精神要求,也是建立一个新国家所需的凝聚力的源头……传统的中国就是建立在跨文化和多种族的区域之上的,儒家观念为之提供了凝聚和维护一个共同体的文化资源,此文明亦以礼乐文明名之。

2023-04-03 本报记者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288.html 1 干春松:探索中国儒学的近代转型 41,2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