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至25日,我随民革中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组,赴浙江、安徽开展调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收获颇多。
从企业角度看。创业者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可以说有激情、有意愿、有行动,但痛点也很多,未来空间很大!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各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经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从发展趋势角度看。总体感觉,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步走的标准,多数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数智赋能的路还有很长。
调研途中,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最需要什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什么?我在调研中、调研后也在不断寻找答案。
截至2022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为1.69亿户,其中企业5200万户。从企业生存周期看,对近10年(2013年至今)退出市场的2200多万户企业进行测算,我国企业的平均生存周期为4.4年。其中,54.1%的企业活不过3年,71.9%的企业活不过5年,88.7%的企业活不过10年。而美国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是7年左右,日本是12年左右。目前在营企业中,有43.1%成立于2020年以后,91.2%成立于2010年以后,仅有不到2%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之前。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上数据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市场主体的发展必须从“增量”的上半场,进入“提质”的下半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要以企业为中心,要围绕让中小微企业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活得更有质量开展工作,破解转型的堵点难点问题。
中小企业最需要三样东西:一是开源,需要获客平台,解决订单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节流,节约成本,数字服务不能成为企业负担,要以降成本为导向;三是提质,提升企业的组织效能、研发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最缺的也是三样东西:一是缺师傅,创业需要教练,要有适合的行业解决方案;二是缺资金,我们需要阶段性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财务上用“三个一点儿”解决,即企业出点儿、平台让点儿、政府补点儿;三是缺平台,特别是缺少具有一定公益属性的平台,浙江和安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见到成效的探索经验。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多年行业经验和深入思考,我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可实施可推进的方法路径,还要有工具手段的支撑。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是解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选品难、成本高的问题。建议甄选一批通用化、标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如营销软件、财务软件、招聘软件、办公自动化等),通过“政府补点、服务商让点、小企业掏点”的筹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发放“数字服务包”。如安徽省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推广3万个软件服务包,有力带动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解决大中小企业融通难、小企业不会转的问题。建议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平台,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融合上链、协同创新,让中小微企业融入大企业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带动其数字化转型。如浙江省探索“链主引领+配套跟进”的“链式”转型模式,激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共享、数据互通,实现了订单、生产、库存、财务“四协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解决数据共享难、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基于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府、社会、企业多方数据融合,对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并根据中小微企业特征和发展需求,匹配产品、推送服务,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经济大脑”,对涉企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为企业精准画像、精确适配服务,促进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政府服务企业和组织产业的能力。
总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要从“产品赋能-产业链赋能-生态赋能”综合发力,解决转型中的成本、技术、平台等关键问题,助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