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科技赋能肿瘤多维诊疗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05 版)

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我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贯彻癌症三级预防原则,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记者了解到,在肿瘤防治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规范科学治疗肺癌,真正做到与癌共舞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率第一位。

“近年来,肺癌诊疗的新技术、上市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使更多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能够坦然面对肺癌,规范科学治疗肺癌,真正做到了与癌共舞。”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看来,只有科普宣传有效到位,大家重视早诊和筛查,才能让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得到及时干预。很多中晚期肺癌病人都得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但从医学本质而言,预防才是关键。

“如今,很多人一发现有肺小结节,就特别担忧,生怕是得了肺部恶性肿瘤。其实,发现肺小结节切忌焦虑,并非肺小结节就是肺癌,但也不要一切了之,科学管理很重要。”从事胸外科肺癌专业40年,支修益几乎每天都和肺小结节、肺癌打交道。他说,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部小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的,因此普通人群查出肺结节无须过度惊慌,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坦然面对。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尤其是胸部CT的普及,依托新冠疫情防控时期的排查举措,更多的肺结节患者获得诊断,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肺结节人群走进临床医生的视野,保守估计中国肺结节人数超过1亿。”支修益表示,肺结节是胸外科最常见但同时也是较难诊断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不同医院甚至不同医生对肺结节的认识不尽相同,其对肺结节性质的判断可能也会有所偏差,当前肺结节漏诊、误诊与过度治疗等问题并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诊断肺结节?如何科学管理及有效干预肺结节?支修益认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学会为此广泛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人工智能技术、液体活检与基因检测等项目应运而生,为肺结节的精准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比如,推想医疗的肺结节CT影像AI系统可以更高效和敏感地检出肺结节,对肺部小结节的定量测量、定性分类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锁定需要干预的重点病灶。此外,基于胸部平扫CT影像,肺结节AI靶重建系统通过AI三维重建提供多维度的分析数据,可清晰显示结节大小、密度、结节与血管关系、血供分析、胸膜牵拉等变化,方便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临床对微小肺癌精准诊断与术前评估。

“让人工智能、液体活检等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用,真正汇总出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大数据,需要我们的学会、协会、基金会携起手来,积极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聚焦肺结节多维度评估,推出中国胸外科肺小结节专家共识或者诊疗指南,共同推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支修益呼吁,应在全社会推动肺癌的早期筛查,民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要定期参加防癌体检,重视胸部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作用,肺癌高危人群一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除此之外,支修益提倡以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预防肺癌,特别是要远离“三霾五气”。其中,“三霾”为室外雾霾、室内烟霾和内心阴霾;“五气”则是室外大气污染(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2.5)、室内的烟气、厨房的油烟气、房屋装修装饰材料中的有害气体以及长时间心里生的闷气。

“要想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至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一方面需要继续推动肺癌早筛项目下沉基层,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把防筛诊治康的科普核心信息传递到基层,进而提高民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和依从性,让肺癌早筛真正落地。”支修益说,现在无论哪一期的肺癌治疗都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全国不少肺癌中心、肺结节诊疗治疗中心应运而生。他希望,能够发挥各地肺癌中心的作用,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作用,把肺癌病人治好、管理好。

▶▶▶直肠癌有了放射治疗新武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直肠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和死亡率第四位。

赵女士2年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今年1月确诊为局部晚期肛管腺癌,肿瘤距离肛门仅有2cm。为了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赵女士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过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会诊,医生建议赵女士首先接受直肠癌新辅助放疗联合药物治疗,促进肿瘤退缩,以便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保留肛门的机会。

“直肠肿瘤的位置会受到膀胱、直肠充盈的影响。因此,治疗期间利用图像引导确定肿瘤位置,有助于提高照射的精确性,达到既杀死肿瘤,又能保护好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目的,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考虑到赵女士的实际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治疗毒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决定给她采用“TOMO”,即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这一治疗直肠肿瘤的“新武器”。

记者了解到,2月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引进了当前全球最先进的螺旋断层放疗设备TOMO,赵女士就是该院TOMO上的第一位受益者。新一代TOMO从治疗计划、治疗实施到数据管理都专门为智能自适应治疗(ART)而设计,相比于前几代的TOMO设备治疗更精确、患者更舒适、治疗效果更佳。

章真介绍,TOMO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无创、无框架的立体定向方式精确治疗小到0.6cm左右的单个或多个颅内外的小肿瘤病灶,也能对40cm直径的横断面和135cm长的全身范围内的大肿瘤进行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治疗。其适应证几乎覆盖所有适合放射治疗的病例,特别是对多发病灶和紧邻重要脏器或组织肿瘤的治疗更凸显出其独特优势。TOMO在充分保护正常器官的前提下,提高靶区照射剂量,从而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和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比于传统疗法,TOMO治疗肿瘤的剂量适形度更高、剂量强度调节更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剂量调节更细。

▶▶▶“蔡氏ALPPS”方案为肝癌治疗添助力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肝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四位和死亡率第二位。

近日,37岁的韩明回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复诊,结果一切正常。

2020年8月,韩明检查出肝癌晚期,肿瘤巨大,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机会,通过邵逸夫医院肝癌多学科团队制定了转化治疗方案,效果非常好。经过一个月的转化治疗,肿块明显缩小,门脉癌栓缩小,但是由于剩下的正常肝脏不够,再一次陷入绝境,经过整个团队仔细分析,最终医院决定为他实施“蔡氏ALPPS”方案,第一步先把肝脏养大,然后再次切除,两次手术均是在腹腔镜下完成,创伤非常小,挽救了韩明的生命。

“‘蔡氏ALPPS’术是目前治疗余肝不足的可切除肝癌的一种手术方式。它创新性地通过使用绕肝带捆绑替代了左右侧肝脏切断分离来阻断左右肝的交通血流,使第一次手术后肝切面容易发生胆漏这一并发症得到了彻底解决。且两次手术都是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进一步恢复。”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最擅长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能突破人手人眼的局限,让手术操作更加细致,使得患者的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此外,在视野暴露方面,达·芬奇机器人能将视野放大10~15倍,让原本很细的血管、胆管等更清晰的展现在术者面前。目前来说,用机器人做肝癌手术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操作的精细,减少肝脏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胆瘘、出血等的发生,使得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我们还在探索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可能。”蔡秀军说,今年2月,在邵逸夫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在5G网络的加持下,其团队通过国产原研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向万里之遥的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手术室内机械臂发出手术指令,成功为一名当地患者实施了胆囊切除术,这是国内肝胆外科的里程碑,为医学界探索边疆地区肝癌患者超远程机器人手术提供了参考和可能。

2023-04-12 本报记者 陈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773.html 1 科技赋能肿瘤多维诊疗 41,7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