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周刊

小心动物致伤引发过敏性休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珵 刘斯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07 版)

春暖花开,各种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外出游玩要远离昆虫,以免被蜇伤或咬伤。

近日媒体报道,巴西的一名运动员骑行时,一只蜜蜂撞进他的喉咙,引发过敏性休克而离世。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只蜜蜂会让人丢掉性命?分析这则新闻,我们可以推断,很可能是误入嘴中的蜜蜂受惊后蜇伤了这名运动员。看似不重的小蜇伤,却引发了机体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伤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最终因为抢救不及时而离世。因此,春季外出游玩时,千万不要忽视蜂蜇伤、蜱咬伤、蚂蚁蜇伤等通常以为的“小伤”,它们背后有个隐藏的“杀手”——过敏性休克。

某些过敏原(如昆虫的毒液)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引发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并脱颗粒,释放预先合成的介质(如组胺)、酶(如类胰蛋白酶)和细胞因子。这些介质可直接作用于组织,导致过敏症状,也能募集并活化其他炎症细胞,释放出更多的介质并推动暴发性“连锁反应”,作用于多个系统或器官,引起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当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时,就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进展可以很快,在几分钟内危及生命。但是如果救治及时,也有很高的康复概率。

近年来研究发现,全球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过敏性休克的诱因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我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约85%的过敏性休克诱因明确。总体来看,食物诱因占77%,药物诱因占7%,昆虫诱因位居第三,约占0.6%。其实,在动物致伤中,并不是只有昆虫咬伤、蜇伤才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其他动物比如海蜇、石头鱼等致伤后也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此外,研究还发现,运动、饮酒和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是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加重因素。

过敏性休克表现多样,通常为接触过敏原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皮肤黏膜表现,泛发性荨麻疹、瘙痒或潮红、喉头水肿、结膜肿胀等;呼吸系统表现,发音改变、口唇发绀、窒息、喘鸣、呼吸急促、哮鸣、咳嗽等;心血管系统表现,晕厥、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消化系统表现,痉挛性腹痛、恶心、呕吐等。最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呼吸和心搏骤停。

过敏性休克救治的关键是早期识别。一旦接触可疑过敏原(比如被昆虫咬/蜇)后,出现了上述表现,千万不可大意,要高度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可能,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并尽快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首先,立即脱离过敏原,比如在避免挤压的前提下拔除残留的蜂刺,用卡片刮除残留的海蜇刺丝囊等。

其次,保持患者平卧位,轻度抬高头和下肢,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引起窒息。当患者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如果在能够获取肾上腺素的情况下,应第一时间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第三,应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面罩吸氧。如出现喉头水肿,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还应尽早开放多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此外,应用辅助药物,如抗组胺药、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等。当留院观察或入院治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最后提醒大家,外出游玩要远离致伤后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动物,在可能发生接触前做好防护,比如进入草木茂密的树林时应穿长袖衣裤,下海游泳时穿防海蜇泳衣等。一旦被动物致伤,应立即脱离致伤动物,去除残留在伤口内的异物(如蜂刺),并用干净的水清洗伤口,及时就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珵 刘斯)

2023-04-1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珵 刘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786.html 1 小心动物致伤引发过敏性休克 41,7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