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相向而行 同向共生

苏尚锋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北京市海淀区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高地,也是基础教育的高地。海淀区进行的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教育转化实践,既回答了学校教育在非遗传承中可以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也反映出海淀区中小学校力求丰富学校内涵、丰富教育内涵、追求教育创新、承担时代责任的使命与担当。

从非遗文化到非遗传承、非遗教育。当前,我们开发出如场馆、器械、思想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另外我们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非遗教育路径,包括海淀区学校教师代表们分享的学科渗透、多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基地型的传习模式与教科研的结合等等。这些资源及路径都将为日后开展更高质量的非遗教育奠定基础,这着实让人倍感鼓舞。

在海淀区的非遗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难能可贵的要素。首先在非遗教育中始终坚守的历史意识。即使在今天的文化教育中我们一直在谈创新,但创新离不开人,而人是历史的产物,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对过去知识经验的实践。因此,树立历史意识对做好非遗教育意义非凡。同时在非遗教育中强调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背后也涉及对学生主体理解力的关注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教育问题,即关注非遗教育中学生主体怎么介入?学生如何体会到非遗中蕴含的知识、精神?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海淀区非遗教育开展得很好。具体体现在不仅把非遗教育当成一种单纯的陶冶教育或单纯的文化基因唤醒,同时还在其中包含经验和知识,并试图通过经验、知识与文化的陶冶、唤醒有机结合,极大程度地保护学生进行非遗文化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分子,进而将个人发展与文化发展做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互动。

我们还需对非遗教育背后蕴藏的两方面“相向而行”的转化特性有所关注。一方面,非遗教育同所有的教育一样是面向未来的,但非遗文化是回望历史的,因此,我们在非遗教育中要做好面向未来和回望历史这两个“相向而行”的转化。另一方面,非遗教育需要我们从广泛的、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中寻找一些普遍的规律,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但育人实践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从这两种“相向而行”的转化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会促使我们完成更系统、更有方向的非遗资源的教育转化实践。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教育系主任)

2023-04-12 苏尚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805.html 1 相向而行 同向共生 41,8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