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做乘凉者 更要做植树人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3日   第 05 版)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的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一起在山林间查看树木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植树人。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每年这个时候,我国从南到北渐次掀起造林绿化的热潮。

4月4日,习近平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的植树点,再次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这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第十一次参加植树活动,算上到中央工作以来参加的次数,已经十六次了,而且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他也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在本次植树过程中,习近平一边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一边在与首都群众的交流中提到了植树造林的意义,与树有关的乡愁,以及科学绿化、绿色发展战略等。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从一句句朴素的话语中,我们却能领会到许多深意……

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

林草兴则生态兴。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率先垂范到强调加强生态保护,习近平始终关心国土绿化事业,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1.63%,增至目前的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连续30多年保持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7年间1/4的新增地球植被来自中国。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习近平指出,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

习近平曾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在享受绿意的同时,人们也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环境的改善。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成为许多地方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观光等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仅新疆阿克苏,特色林果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业收入占比达到1/3。

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习近平也曾多次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

正因如此,在今年的植树活动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他发出号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科学绿化 一起履“植”尽责

目标已经确定,但树要怎么种、义务植树如何履行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今年的植树现场,习近平既谈到由树引发的“乡愁”,也对科学绿化提出了要求。

他对大家说,“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的乡愁很多都与树有关。”“北京过去种的比较多的是杨柳树,因为北京适合种杨柳树,同时要注意把针阔林比例结合好,使之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要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多种一些色彩斑斓的树种,努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设得更美。”

科学绿化的要求是他在历年植树中反复强调的。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随后各省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和政策举措,带动了国土绿化规划、布局、结构、质量向着更科学、更精准转变。

例如,改变了过去“就林说林”的惯性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将科学的理念从种树种草阶段延伸至国土绿化全周期;坚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等。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今在各地的国土绿化中,仍有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的现象出现。“在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的背后仍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机制的支撑。

比如在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在加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的相关党派提案中指出,一些地区土地整治开垦方式粗放,同时林草种类选择的科学性不足。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某些乔木造林树种属于外来树种,难以实现自然更新,已有林地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

民进中央建议,要提升沿黄地区土地整治开发的科学性,充分考虑防范化解土地“二次沙化”的问题。针对原生沙漠沙地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同时,完善基于水资源的林草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相关课题研究,推动固沙植被选育和优化配置技术升级换代等。

在履行植树义务方面,自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

40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截至2021年,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同时,义务植树将尽责形式由传统以植树为主,拓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和其他形式等8大类50多种。

今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创新组织方式、丰富尽责形式,为广大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提供更多便利,实现“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

据记者了解,近日,各地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希望参与义务植树的多元需求,结合实际积极开发上线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义务植树尽责活动,特别是“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面推开。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查看了解、报名参与。“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正在成为新常态,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聚焦森林“四库”发挥多重价值

2022年3月,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这一科学论断形象概括了森林的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生动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也为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植树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

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介绍,森林的作用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从最早利用森林提供木材、野果等发展生产、维持生计,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以及核桃、栗子、油茶等;从认识到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氧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作用,到提供碳汇,作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和战略选择,森林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他指出,虽然目前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但森林生产力还不高,只有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要更重视森林重建和森林质量的提升工程。

在近日中国林科院、中国林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森林“四库”学术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森林作为“水库”,发挥着养水、产水、净水等功能;作为“粮库”,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用林产品;作为“钱库”,在经济林、木竹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碳库”,具有潜力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优点,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因此,要继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重点技术科技攻关,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提出要建好用好人工林“四库”。具体到“碳库”方面,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建立林业碳汇计量体系、速生优势树种碳汇方法学和林业碳汇交易规则等政策机制,推广“以木代钢”“以竹代塑”等,更好落实固碳减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指出,现阶段大规模植树造林确实对我国碳汇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整体林龄增加等原因,碳汇能力也会逐步下降。因此他建议,什么时候造林、在哪里植树造林,都需要进行综合区划。当前,亟须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把“多数据、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在这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种下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2023-04-13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838.html 1 做乘凉者 更要做植树人 41,8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