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邀请名校学生免费吃住游玩就能吸引人才?

杨艺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9日   第 09 版)

看到网上一则关于某省某市主要领导邀请北京两所著名高校的学生“五一”期间到其管辖的地区免费吃住游玩的报道,还以为是恶搞。详查之后竟然是真的!看报道说,该领导在两校发出“热情洋溢”的邀请,令在场的大学生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啊,换了我若当学生时,有人免费请我去吃喝玩乐一趟,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细细品味该市的信息报道,作为从该省走出来的一名家乡人,也曾经是北京这两所名校之一毕业的学生,心里不免有些胡思乱想。或许可以理解这位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所在地区优势不明显,希冀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知名度,可谓求才若渴。但到底能吸引多少人才,吸引什么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住人才,需要打个问号。记得当年某些省市给房、给重金、给户口吸引人才,掀起了一股你追我赶、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最终也就无声无息地落幕了。

吸引人才不是简单的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要深知本地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制度和环境,让有用之才迸发活力、激发创造力才是关键。回想以往,有的地区引入人才不少,但发展环境并不理想,人才难以施展才华,最终还是流失。有的地区耗资耗力耗心血帮扶人才进行创新,但最终成果却要到外地去转化实现,人财两空令人遗憾。有的地区引入人才之后,立刻要求快出成果,让科技人员和企业不知所从、压力山大。其实科学创新、发明创造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和时间周期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或许就在自由轻松、谈笑风生、波澜不惊中,激发出了创意灵感、播下创新的种子。管理者要有慧眼识人的本领,对真正的人才有足够的耐性和关爱之心。有时他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名利激励,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灵融通、政策环境支撑,就看你给对了没有。在吸引人才方面,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回到最初话题,只邀请北京这两所名校的学生到此一游的做法,对其他高校的学生似有得罪,也不公平。难道只有这两校的学生高人一等,其他学校就没有人才可用了吗!平心而论,即使这两所名校学生的录取分数比其他学校相对高一些,最终也不见得都能成为人才。或许有人借机吃喝玩乐一顿,就此拜拜啦!所以制定一个政策必须要考虑周全,不能简单以某所学校定乾坤。总而言之,以这种方式吸引人才,似乎多了点儿什么,也少了点儿什么。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才短缺的时候,各个大学的毕业生都非常受欢迎。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不是人才短缺,而是要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有学历并不等于就是人才、有学历也不见得就有能力。就像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文化、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使命一样,人才都是在反复试验、反复历练,优化环境、精心培养中不断成长成熟作出贡献的。

我们有很多知名的大家并不只是出自这两校,有的甚至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同样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人才的成长之路是很多的、人才的标准也是分行业的,不宜简单以校以貌取人。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并不都出自知名学府,但是他们对中国前途命运的认知和使命是清醒的,他们的能力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练就的。相反,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虽然来自名校、学历很高,但不见得能够堪当大任;有些人虽然凭着智商情商进步很快,但却缺少家国情怀、基层情结、群众情感,一旦面临风险难以担当,一旦遇到诱惑难以抵挡。所以在管理者的眼里,怎样识别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被当作人才的人,怎样能成好才、成大才,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曾经有一位科学家的话让我记忆深刻:科学的领域里不要急着戴帽子、拔萝卜、盯着母鸡下蛋。科学研究不是群众运动,要有足够的忍耐力。科学家有天才的成分,要允许他们在原始创新中孜孜求索。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在用好人才的道路上我们怎么走!

2023-04-19 杨艺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184.html 1 邀请名校学生免费吃住游玩就能吸引人才? 42,1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