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全国关注森林执委会办公室组织的“关注森林·聚焦生物多样性”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铜壁关保护区),有幸追寻到众多珍稀的生灵。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
少见的“爱情鸟”
铜壁关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富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印缅热带生物地理区系资源最集中、最典型的区域。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8.11%。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过半小时在羊肠山道的艰难攀爬,透过层叠的密林,远处高树上一个鲜亮的身影让人精神一振——
双角犀鸟是热带雨林标志性物种之一,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羽毛亮丽,色彩鲜艳,长着一个巨大的嘴和角状盔突,形如犀牛大角,故得名双角犀鸟。它飞行时翼展可达1.6米,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国仅云南西部、南部以及广西南部有分布。而德宏,是我国目前唯一能稳定监测到双角犀鸟繁殖的地区。
“那只是雄鸟,今天已经是第三趟回来,正等着给雌鸟和幼鸟喂食呢。”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龚强帮一边指点大家追寻双角犀鸟的身影,一边介绍它们的情况。“看到那个树洞了吗?这个时候,雌鸟正在里面孵化小鸟。”。
双角犀鸟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也被视为“爱情鸟”。雌鸟产卵后,会连续几个月在树洞中孵卵、育雏,不出树洞。几个月的孵卵消耗,会使雌鸟的飞行能力退化。为了防止天敌伤害它们,雄鸟会用泥土把洞口封住,仅留一个雌鸟嘴端能够伸出的“小窗口”。而雄鸟需要每天奔波于森林与“家庭”之间,找寻果实和小型动物等通过“小窗口”喂给雌鸟和幼鸟。
“现在这是新组建的一个家庭。”龚强帮等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长期监测着犀鸟的动态,经常会爬到山上来看看它们,或者通过红外监测相机监测它们的身影。“前年,原家庭的雄鸟几天未曾出现,把我们急坏了,连续几天都在山中寻找。后来,一位乡亲发现了它的遗体,没有什么外伤,不知道遭遇了什么不测。”
让龚强帮他们更揪心的是雌鸟和幼鸟的生存。没有了雄鸟的投喂,按照它们的天性,雌鸟和幼鸟往往在劫难逃。“我们四处向专家问询,是否可以人工向雌鸟投食。但因树高谷深,再加上鸟类的习性,相关方案很难实施。”
好在,由于雌鸟刚刚进入孵卵期,雌鸟最终跌跌撞撞飞出了树洞,也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长舒了一口气。
“硕士”护鸟人
“瞧,雄鸟嘴里衔着一个红果子。”怕大家看不清,龚强帮将刚拍下的照片放大展示给大家。一路上,他拿着10余斤的摄影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健步如飞,而且拍起照来不用三脚架也举得非常稳定。
“都练出来了,平时做资源调查背着行囊在山里一走走好几天。”听着大家的赞叹,他脸上绽出羞涩的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儿形。
交谈起来才知道,这个一身朴素迷彩巡护服,脸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男孩”是云南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2014年毕业时,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受家乡引才政策的吸引,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苦吗?值么?”很多人问过他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山中就着冷水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半个月未归满脸胡茬、孩子见到他怯怯不敢接近时,他也纠结挣扎过。
可是每当看到自己监测的那些珍稀动植物在他们的努力下健康生活;每当发现了新记录动植物,为当地乃至国家自然生态研究尽了一份力时,那种满足感也无数次让他打消了顾虑。“可能就是爱这片土地吧。”
龚强帮告诉记者,目前像他这样,硕士毕业回到山林的,他们单位中就有6位。和许许多多林草工作者一样,大家长期穿梭于山林之间,经常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但也是在他们以及许许多多的护林员脚步、眼睛的“丈量”“观察”“研究”下,他们的动植物保护工作屡有突破。
以犀鸟为例,德宏州林草部门不断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建立了野生动物智慧在线监测体系,聘请了鸟类监测员,还不断加强科普宣传,营造了当地爱鸟护鸟氛围,犀鸟生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再比如,4月初,又传来了好消息——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与铜壁关保护区管护局联合开展的植被与重点物种调查中,我国首次发现了中国龙脑香科柳安属新记录植物——盈江柳安,使国内龙脑香科植物原生种类由原来的5属11种增加到12种。
作为识别热带雨林的依据,龙脑香科植物是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在维持群落稳定及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他们已对盈江柳安进行了种子收集,分别在版纳植物园和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育苗,下一步将进行种群扩繁、回归和保护等工作。
保护成就观鸟经济
在生态保护中受益的,并非只有这些珍稀的动植物。
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这个位于山顶密林深处的村庄紧邻缅甸,土地贫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过着与世隔绝,靠山吃山的生活。而如今,因为在这里能看到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还能欣赏到林雕鸮、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的身姿,它被称为“中国犀鸟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
在石梯村口,记者看到这样一座标牌——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贫困人变成鸟导游,贫困村变成旅游村。这正是石梯村发展的真实写照。
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石梯村采取“政府+协会+合作社”的模式,开辟了观鸟路线,设立鸟类监测点,打造观鸟特色村,每年接待游客能达两万多人次。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永生告诉记者,石梯村有几十户人家,经过改造,村里开辟出经营性的民宿、餐饮,供观鸟者消费。“现在石梯村的民宿火爆极了,房间一直到五月份都没有空房。再加上做向导、餐饮及接送等收入,村民的小日子都过得很好。当地群众对鸟类的保护也非常有积极性,村民小组设立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村民变身当‘鸟导’,还会主动当志愿者。”
石梯村梨龙阁农家乐是村里的餐饮中心,很多拍客都喜欢在这里吃饭。餐厅墙壁上,到处都挂满了犀鸟的美丽图片,让拍客们在吃饭之余可以观摩学习。老板说,再过几天,就要到了拍鸟高峰期,“到时候自己的小店又要排队了”。
“同样是靠山吃山,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张永生说,“爱护生态,因鸟致富,这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石梯村百姓幸福向上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