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起,河北开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到2022年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3805家,实现市县全覆盖,且近七成活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5家,覆盖各市。河北坚持培优企业与培强产业相结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稳中求进、效益提升,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样取得长足发展。
发展势头良好 韧性较强
“近三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润总额逆势上涨,年均增长23.9%。”4月7日,河北省政协举行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省工信厅副厅长董继华介绍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时,给出“发展势头良好”的答案,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较强的持续发展韧性”。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雁”,越来越多的“小巨人”站起来。
对近三年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税务数据分析归纳发现,“创新发展领先”是其鲜明特点之一。这些企业研发投入高,购入研发设备金额年均增长15.7%、研发金额年均增长32.1%,分别高出全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同时,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智能化设备购入额年均增长8.3%、信息技术服务购入额年均增长29.6%,分别高出全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速3.9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创新发展带动增强绿色发展理念,这些企业缴纳环保税年均下降10%。“经营效益突出”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另一鲜明特点。发展势头好、利润增长的关键是销售增速加快。这些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2%,高出全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速25.9个百分点,补链强链作用进一步增强。税收贡献也进一步加大,年均增长6.2%,高出全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速23.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税收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省“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支撑“大产业”、撑起“大创新”、释放“大能量”、展现“大作为”的特点。分析发现,全省“小巨人”企业八成深耕领域10年以上,近半数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超30%,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主体。这些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6.81%,户均拥有Ⅰ类知识产权10.2项,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807家。全省近六成“小巨人”企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九成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拥有“杀手锏”技术,在细分市场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补短板”作用,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多项措施发力 攥指成拳
河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数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与坚持培育企业与培强产业相结合,通过实施政策引动、部门联动、创新驱动、资本撬动、服务推动、宣传促动举措紧密相关。
河北已逐步构建起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机制,先后出台了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利护航”行动计划、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事清单等制度,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建立“小巨人”科技特派团制度是河北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有技术需求的“小巨人”企业实现科技特派团派驻全覆盖。省工信厅会同科技厅、统计局开展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专项活动,并通过纳入全省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等措施,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在创新驱动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改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
在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省工信厅及时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给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金融机构,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同时,省工信厅与一些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争取融资信贷额度,并提供对接服务,推动企业上市蝶变。
发展成效明显 但仍存差距
河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解决。
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河北省大部分企业既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缺乏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高端人才难引进,优秀人才流动性大、不稳定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资源整合方面,急需借力借智科研院所、知名院校和优质服务团队,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精准、深入指导。此外,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多部门协同在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发力,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协同,发挥出政策联动作用。
董继华表示,将坚持政策引导、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体系,深度挖掘一批潜质企业,力争使更多企业跻身“小巨人”行列。同时,进一步推动产融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精准辅导,加快企业挂牌上市步伐,实施科技赋能,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升级。此外,要“问诊把脉”“对症下药”,切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纾困解难,让“领头雁”飞得更高、“小巨人”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