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沪宁主席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为委员履职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发挥广大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团结奋斗开新局,勇毅前行向未来。自觉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做好新时代政协各项工作,就要牢牢把握政协委员这个政协工作的主体,紧紧围绕协商能力建设这个政协履职的关键,在凝心聚力中谱写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
高起点站位,深刻认识提升委员协商能力的重要意义。
提升协商能力是人民政协永恒的主题。委员协商能力是政协协商能力的源头和动力,决定着协商水平的质量和成色。
提升委员协商能力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人民政协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协委员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深入协商议政,提出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使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把党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这一过程,就是发扬民主、汇集智慧的过程,就是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提升委员协商能力是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履职要求。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说得对”是能够提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求真务实、功底深厚的基本功、真本领。政协委员只有秉承专业精神,不断培养专业的协商能力和协商文化,准确把握政协履职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建言有道、献策有方、谋计有路,使专门协商机构“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
提升委员协商能力是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政协协商、基层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两个重要协商渠道,致力于在多样的社会群体和多元的价值诉求中寻求民主和团结。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界别,一头联系党委政府、一头联系各界群众。聚焦基层群众的关切开展协商议政,有序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既能汇集民情民意、触摸民愿民心,又能宣讲政策、解疑释惑,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连心桥”建得更宽、群众的利益诉求与党委、政府的决策有效衔接形成的“直通车”开得更稳。
高标准谋划,全力拓宽提升委员协商能力的实践路径。
牢牢把握“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把对政协委员协商能力的培养作为履职基石,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丰富手段,教育引导委员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强化学习培训,让委员协商有水平。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政协人入门之课、必修之课,进一步丰富健全中心组引领学、常委会会议集体学、学习小组交流学、读书活动深入学、网络平台线上学、委员培训研讨学的学习体系,引导委员持之以恒学、与时俱进学、联系工作学,在学深悟透中筑牢信仰之基。于长远处规划、于细微处着手,把学习培训融入履职全过程、各方面,带动委员不断开阔眼界、努力提升境界、始终坚守边界,更好地树立协商理念、培育协商文化、运用协商规则、掌握协商方法。拓展政协委员知情明政渠道,支持委员更好地把握形势、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把自身所长、政协所能与发展所需对接起来,综合运用政协提案、视察调研、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不断提高建言的“靶向性”、资政的“含金量”、监督的“有效度”。
创设载体平台,让委员协商有阵地。搭建契合党政工作大局、具有政协特色的主题活动,将委员个体的“点”、政协组织的“面”和全社会的“体”贯通起来,形成合力,彰显影响。树立“宣传力就是履职力”的理念,持续深入开展讲好“辽宁故事”活动,把“话筒”交给委员、把版面留给委员,展现发展预期,促进感情共鸣。打造委员读书特色活动,共建“书香政协”,通过“半月谈”论坛、“城史·故事”、委员书屋建设等实现读书促履职、书香聚共识。秉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切实建好用好“政协委员之家”,深入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开展社情民意恳谈会,带动委员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和群众交流、为群众解难,把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
加强功能建设,让委员协商有保障。具体讲,就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政治协商功能,增强协商选题的前瞻性、靶向性,提高组织实施的规范性、严密性,加强成果转化的多元性、实效性,推动协商形式和协商内容相匹配、协商程序和协商效率相统一;强化民主监督功能,准确把握协商式监督的性质定位,秉持公心愿监督、直言不讳真监督、有理有据善监督,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强化参政议政功能,有效运用协商规则,灵活掌握沟通方法,探索开门协商、开放协商、开诚协商,发挥平等协商的民主优势,提高同党外代表人士、党政部门、界别群众的协商效果。
高质量落实,持续推动委员协商能力转化为凝心聚力的履职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这是人民政协制度设计的应有之义,是深化政协履职实践的内在要求,要以此为统领,明晰委员协商的方向目标,增强凝心聚力的实践效能。
在坚强引领中,使政协之“政”更加坚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认真谋划和组织开展政协各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注重强化学习培训、宣传宣讲、理论阐释,引领政协委员既当好学习者、实践者,又当好宣讲者、示范者,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履职全过程。同时,策划有分量、有新意、有影响的学习宣传活动,用生动、有效、接地气的方式向界别群众宣讲,引发共鸣、提振信心,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在专业协商中,使政协之“协”更加务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从党的中心任务出发,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战略举措,组织开展更广泛深入的调研协商,更精准高效的建言资政。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使命,坚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多元做好协商搭台,持续增加协商频次,积极推动协商“上网”,推进市县两级协商活动上下贯通、联动开展,共筑履职“共同体”。
在广泛凝聚中,使政协之“力”更加夯实。发挥好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平台、协商平台、工作平台的重要作用,做好思想教育、团结引导、争取人心的工作,奏响“人心齐、泰山移”的乐章,迸发“比铁硬、比钢强”的力量。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协助党和政府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增进百姓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把人民的心守得更加牢固、更加紧密、更加温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