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撬动职业教育 点亮“零工”美好生活

陈鹏 杜连森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6日   第 10 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零工就业者行列,零工劳动成为当前重要的新就业形态。根据阿里研究院的预测,到2036年,中国将有4亿人参与零工经济。零工劳动者的生存处境、劳动保障及职业发展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为这些就业人群提供更好服务、提高其职业技能和人生价值,成为新的社会课题。

2022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将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零工市场建设举措,明确平台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为零工劳动者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需要政策及时跟进,关心并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需要构建基于技能提升的教育与培训支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人员技能,提高农民工和其他各类再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提供条件,支持零工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强化其职业技能、提升其职业素质,进而助力零工经济模式下新就业形态的优质发展,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围绕零工就业者技能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从现实的调查来看,零工劳动者的来源较为复杂,其共性特征是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通常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其劳动技能的形成仍处于无规划的自然生长状态。同时,零工劳动者的社会和劳动保障水平较低,囿于自身的思想认知和主客观条件,其心理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处于较低的水平。绝大部分零工劳动者从事的都是低技能的职业类型,他们更加关注收入水平,并非出于兴趣爱好选择当前工作,而是迫于经济压力的无奈之举。所以零工群体对于通过劳动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是十分迫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零工群体的劳动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其劳动收入回报,职业教育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没有对零工劳动者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做到有效的覆盖。为实现零工就业群体职业素质与幸福感、社会地位和职业跨界能力的提高,亟须结合零工就业者教育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零工专业群,以专业带动行业发展。

聚焦零工就业者综合素质提升,加强职业精神和劳动保障教育。由于零工经济的准入门槛较低,零工群体往往以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为主,职业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他们既缺乏维护职业劳动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在职业精神素养方面也有待提升。从客观条件来看,与传统产业工人的劳动环境不同,零工群体的原子化特征使其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由此增加了劳动权益保障的难度,也不利于共同职业精神的形成。由于工作时间的交错性、场域的不固定性及数字网络的虚拟性,零工群体间难以就劳动权益进行信息交流,在“独立语境”中被迫让渡了部分劳动权利,削弱了零工劳动者的集体话语权。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弥补零工劳动者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难以形成的综合劳动素养。首先,劳动权益维护和保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需要使劳动者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以强化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意识和安全意识。职业教育也可以设置职业保健课程,使劳动者了解常见的职业病防治方法和职业保健常识,以增强劳动者维护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其次,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养成是职业教育的应然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要让零工劳动者更有尊严,除了政策保障,零工劳动者本身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呈现出高素质的劳动面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面。

深化零工经济产教融合,搭建职业教育协同赋能机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零工经济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产业和教育应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首先,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产业经济的变化,围绕新经济形态所衍生的就业岗位,持续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零工劳动者的主要问题是,虽然互联网平台降低了就业门槛并提高了就业效率,但是职业流动和变换的速度较快,大部分零工劳动者缺乏灵活适应不同工作情境的能力,也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方便渠道。职业教育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开展广泛的职业培训,帮助零工劳动者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发展后劲。在教育内容上,应增强市场针对性,提供即学即用、易学易用的培训信息。其次,应推动职业教育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例如,国家开放大学与美团公司在北京美团骑手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美团骑手职业培训与学历深造计划”,配合站长培养计划、骑手转岗计划、骑手线上学习平台等职业发展措施,为骑手提供全周期、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发展路径。与知名平台企业合作,有利于迅速扩大受教育对象,精准定位服务群体。可以预见,推动产教融合将在零工经济时代发挥更大的影响。

人民幸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我们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积累更多人力资本。厚植职业教育的沃土,使得教育与零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以最终帮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为促进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陈鹏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杜连森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副主任)

2023-04-26 陈鹏 杜连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585.html 1 撬动职业教育 点亮“零工”美好生活 42,5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