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为何又何为

——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话科学教育

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6日   第 11 版)

在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中,一位家长正带着孩子观看学习胰岛素晶体结构模型。 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当前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教育虽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如何把握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开展更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交融的同时又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等系列问题亟待厘清。4月19日,本报记者参与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以“开展科学教育 提升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科学教育座谈会,座谈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如是向前来参会的嘉宾们点题。

提升地位 时代发展所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开展科学教育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面对国家发展新需求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会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展高质量科学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人才成长的通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制度,思考怎样通过科学教育培养顶尖人才,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原始动力。”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认为,面对时代发展所需,做科学教育一定要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及体制机制的建设。要避免空谈,有真举措落地,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欣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当前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我国正处于从原来跟跑到未来可能要领跑的关键性转折阶段。因此,要着手实现从模仿性创新到原始性创新的转变,这需要科学教育跟上脚步,有所突破。”

然而,直面现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主任周建中认为当前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一是缺乏战略的重视和具体政策的支持。二是缺乏保障机制,如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教育教师等方面资源不足。三是科学课程内容待建设及体系待完善。四是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市委科普委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杨芳和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系主任、教授钟海政则从“需求侧”的视角感知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很多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历史缺乏深刻的了解和感悟,这会导致他们的工作没有创造力。其本质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精神做支撑,激发他的科研动力,这需要科学教育助力。”

明确内涵 不止于知识学习

明确科学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更准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实施重点,进而构建更完整、有序的科学教育环节。然而在传统的对科学教育认识中,通常把其狭隘地理解为知识教育,与会学者们认为这严重低估了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科学教育需要育知识但更需要育人。谈到科学教育的内涵及范畴,郑永和表示科学教育既要进行知识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外的方法论、思想、态度、动机等。因此,他认为科学教育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之上,而非等同的关系,因为科学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比较稳定的学科知识外,更要让学生进行“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怎么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等相关思考。

“在‘双减’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不能是一个量的替换,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这个‘加法’做得好还可能会变成‘乘法’,实现叠加性的教育效果。”白欣同样表示,为实现高质量的“加”,应该更关注科学教育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文化、方法的引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科学教育离不开‘三个创新’的培养,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钟海政说。但他认为,真正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习惯并非易事,需要在科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拥有“勇气”。“创新或者说科学教育中‘勇气’是最重要的。有段时间,我甚至不敢接收第一名、第二名的考生,他们优秀惯了,很难承受打击。然而科学难题的解决,恰恰需要有不断经受挫折的勇气才能有所突破。”

作为参与全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测评的中国科普协会研究员李秀菊表示,有独特、新颖作品产出能力的创造性想象是科学教育所需求的,因为它将推动学生真正产出有价值思考,但有时孩子们会出现比较泛泛的“遐想”,这需要教育者注意区分和引导。北大附小校长尹超同样认为,作为教师要分清孩子的“破坏力”与“创造力”的边界,对破坏行为要进行规则意识引导,对创造表现要特别赞赏、鼓励。

端正认识 营造自由氛围

座谈会上,学者和教师们在要给予青少年科学探索以最大化的尊重和保护这一认识上形成广泛共识。要营造自由科学的探索氛围,让青少年们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增加青少年参与科学实践的主动性。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想象力、探究欲、好奇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培养的,因此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就像燃烧的火种一样,需要有力量的风去吹这个火苗,把火点燃并不断地助其旺盛燃烧。被点燃科研兴趣的孩子,自然会在未来做出科研成就。但如果没有点燃,甚至直接把火压灭,那我们所期望的拔尖创新人才就不可能出现。”作为科学教育教师的陶术研对此观点予以认同,“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呵护、发现、保护、引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增进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内驱力。”

与此同时,曾到地方调研一线科学教育实施情况的白欣认为,当下很多地方营造科学教育自由氛围的意识都极度欠缺。“对于做科技活动、开展科学教育,许多教师甚至校长都漠不关心。”针对这一现状,白欣认为这反映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当前的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严重的短视化倾向。“科学教育一定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因此,正视并解决短视功利化的评价导向与科学教育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是营造自由科学教育氛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发生兴趣。年龄稍大的成人们,对于科学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来。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周建中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回答了营造自由科学教育氛围的关键期问题,也再次揭示了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统筹资源 搭建高质量科学教育环境

观念转变是开展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要想让学生真正有体会科学魅力的机会,与会学者们表示“硬环境”的创设更必不可少。从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到大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衔接,再到家、校、社各方资源统筹。创设高质量的科教环境,需要多方携手,共担责任。

促进校内科学教育的质量提升,需要从多维度关注。秦春华表示做科学教育要抓好教师这一核心角色,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素养及引导技能。李秀菊强调要给予青少年创造能进行创造性想象的机会和展开实践训练的环境。白欣则认为科学教育可以内化到学生一日生活中。

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加法”,高等教育也要做参与者、协助者。作为高校教育者的秦春华主动表态道,大学应发挥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组织过大学生到中小学去普及科普知识、讲述科学史的故事,效果非常好。”钟海政补充说。

参考国外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郑永和和周建中呼吁要对科学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撑。周建中说:“要从战略性、前瞻性、可及性层面,制定国家层面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取向、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构建科学教育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构建完善的科学教育环境,需要家校社发挥协力。“家长、父母要做孩子创新精神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包括企业、科技馆、博物馆等都应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有效资源。”“企业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应该承担责任,我相信大多数企业将会和我们一样愿意与科学教育实践有更充分的互动。”杨芳坚定地说。

2023-04-26 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话科学教育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587.html 1 为何又何为 42,5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