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守护生命共同体

——“山水工程”中的中国智慧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7日   第 05 版)

从遥远的深空俯瞰蔚蓝色的地球,勃勃生机的背后也隐藏着人类发展中留下的一道道“生态瘢痕”。森林退化、江河污染、物种灭绝……时刻在呼唤着人类携手应对生存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资源部在主场活动中聚焦“中国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简称)。从一个个范例中,可以看到我国为此作出的努力——

钱江源:

人口集中区域生态保护的范本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是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这里保存有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素有“中国的亚马逊雨林”之称。

但由于人口稠密,出于城乡发展、百姓生计等方面考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一度大力兴办木材加工厂、水泥厂、造纸厂等企业,山区老百姓对自然资源依赖性也较强。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余建平介绍,随着生产材料升级、环保理念提升,1997年,开化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随后,2016年,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2018年,钱塘江源头区域成为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更让这里迎来了新生。

2018年2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内率先启动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简单来说,你承诺不破坏生态环境,将林地纳入我的统一监管,我就给你一定的经济补偿。”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科科长汪家军解释说,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地役权改革,就是通过一纸协议、一套管理方式,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限定国家公园范围内集体林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役权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比如,在做到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禁止焚烧秸秆、禁止引入植物外来物种、禁止干扰野生动物等前提下,村集体和村民每亩每年享受200元补贴。同时,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与村民签订了特许经营合同。在符合规定出产的农特产品经许可后,可以打上钱江源国家公园品牌标识,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开化县长虹乡桃源村,种粮户邱红保说,自从签订地役权合约后,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他土地施种的前期、中期、后期都会免费来进行土壤检测,三个数据进行对比,种出来的稻谷还要做化肥农残检测。“这相当于国家公园对我的粮食品质做了‘背书’,推广效果相当好。”

同时,近年来,国家公园试点区联合中科院培养了一批“农民科学家”,他们在这里学习如何采集植物样本,参与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还将这些巡护经历和收获进一步传递给前来生态研学的青少年,让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成为不少孩子最喜欢的“打卡点”。

如今,在科技力量加持之下,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也更清楚地掌握了自己的“家底”。到2018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系统修复部处长周旭说,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秉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定位,针对试点区域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比高等特点,创新性地探索了地役权补偿的机制,辅之以社区共管机制加以具体落实,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保护。同时强化科研的监测,推进数字赋能,通过开展自然教育、融合区域发展等多种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持续释放生物多样性红利,为我国人口集中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效范本。

闽江河口:

退化湿地的嬗变

福州近郊的闽江河口湿地,如今已是“候鸟的天堂”,2023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就在本世纪初,这里还一度饱受入侵物种、滩涂养殖、黑臭水体、海漂垃圾等困扰,生态系统遭遇“内外夹攻”。

2018年,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这是我国现有“山水工程”中唯一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日渐退化、一度垂危的闽江河口湿地,如何化身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这里开展了18年的湿地研究,其中最让他们头痛的就是一度在湿地上疯长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危害性的入侵植物之一。它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密度大,会导致土壤板结,排挤本地乡土物种(如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的生存空间。如果任其一直发展,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

2004年前后,互花米草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并逐渐蔓延。到了2008年,它在闽江河口占据了大片面积。

为了维护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安全,当地通过物理与生物方法并用,与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密切合作,开展了互花米草治理。

他们把互花米草高一两米的秆全部割除掉,再把它的根翻上来,跟犁田一样,通过海水冲刷把这些秆、根、垃圾全部收上来;然后在比较干净的地上种上本土的植物,如芦苇、海三棱藨草、短叶茳芏、红树林等。

据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已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5亩,其余地块保持光滩,供水禽觅食与栖息,闽江河口湿地“最难治愈的顽疾”终被拔除。

记者在实地也看到,这片区域治理得非常成功,现在如果要去再找互花米草的样地,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了。

而且,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山水工程”相比,闽江流域最大的特点就是“陆海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耕保处处长姚志勇说,从互花米草的防治到海漂垃圾的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贯穿始终。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以前只是在越冬期或过境期才能见到的“鸟中熊猫”——黑脸琵鹭,已经成为这里的“四季常客”。现在,这片鸥鹭翔集、飞羽漫天的湿地成了他们休闲生活的“后花园”;而声声鸟鸣,就如同一年一度“老友”间的致意与问候。

河南济源:

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绿山”

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下冶镇圪台村煤铝土开采区,七万多株雪黄梨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清明一过,满目青绿。

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历史遗留矿坑。

河南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所在区域。济源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流传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济源又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以济源市下冶镇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丰富的铝土资源让山里人快速发展致富。然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导致矿山企业对区内矿产无序滥采,留下了比比皆是的采坑和随意堆放的废弃矿渣,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

百米矿坑吞噬着山谷中的绿色和生机,大量废土废渣形成裸露的、松散的堆积体,在一次次雨水冲刷下,流入了大山数公里之外的滚滚黄河之中。区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也日渐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

时代的发展让当地人反思,如何为大山“疗伤”,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

2018年10月,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为大山“疗伤”的工程正式启动,济源下冶镇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随之动工。

仅仅填平矿坑还不够,为了让大山恢复生机,工人们在填平的矿坑上方盖上一米多厚的土层。2021年,七万多株雪黄梨在此安家落户。两年后的今天,山谷里再现勃勃生机。果树三年挂果,预计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100多万元。

据统计,近几年,通过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济源共处理历史遗留矿山26处,综合治理面积达到了72.97平方公里。

不仅是矿山变“绿山”,目前,济源还探索形成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模式,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理念,确保工程修复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大山里、黄河边鸟兽都回来了,金钱豹、林麝等各种珍稀动植物纷纷“现身”,曾经伤痕累累的荒山变为了山中有林、林中有兽的生态涵养带。

从愚公移山式的求生存,到“困难地”造林寻求生态和谐,如今随着南太行生态的不断修复改善,这里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探索出了新时代矿山治理、生态修复的新模式。

2023-04-27 本报记者 高志民 ——“山水工程”中的中国智慧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631.html 1 守护生命共同体 42,63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