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根植绿色种子 让“三亿青少年进森林”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4日   第 05 版)

学生们在黑龙江省红旗林场参加研学活动

学生们在黑龙江省红旗林场参加研学活动

置身于月季花海,悠扬的钢琴声与小提琴声交相辉映,再加上演奏者的倾情演绎,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师们的演奏,如痴如醉……

4月27日,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河南站)在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举办。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李斌出席活动并宣布活动启动。

当日,国际优秀青年钢琴家汪洋、泰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Achima(阿其玛)在月季园中为来自南阳的百名学生代表现场演奏了多首作品,并精心指导孩子们的演奏技巧。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自然中听到现场钢琴演奏,看着周围盛放的鲜花,仿佛随着音乐和老师跳跃的指尖,真的看到了春的舞蹈。”一位学生激动地说。

不远处月季花廊前的草坪上,很多小学生正在制作香囊。“我们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有很多著名的经方,香囊中是我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本地盛产的鲜花与草药配好的,希望送给您健康。”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主动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囊送给经过的游客……

这些场景都是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以下简称研学活动)的缩影。作为全国第四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的一项创新工作,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研学活动已在全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成为全国自然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

顶层设计先行 推进工作制度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他多次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一定要在爱绿护绿、保护生态上下大功夫。他还特别强调,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作为自1999年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倡导开展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关注森林活动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20多年来,已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宣传品牌。

2019年起,全国第四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成立。李斌任新一届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在组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注森林活动要不断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省级组织机构,更好地凝聚起营造绿水青山的强大社会力量。

在解决了“谁来干”问题的同时,第四届组委会不断研究、谋划、落实“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2020年,重点策划并发起了“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点燃绿色梦想,根植绿色种子,引导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通过小手拉大手,让绿色发展理念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方向已定,顶层设计先行。

2020年6月,组委会发布了《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普及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建设。以营地所在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打造精品研学教育线路,并构建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自然教育创新体系,逐步把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融入中小学校教育等。

随后,执委会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印发《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认定和评估办法》《自然教育导师培训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不断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执委会开展了“关注森林·大美湿地行”等15场大型主题研学实践;认定40个单位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各营地组织研学教育活动1400多场,青少年参与人数近64万人次。并与相关单位联合发起和开展了多项研学主题活动。如与团中央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和全国青少年“绿植领养”活动,吸引超过千所学校近900万人参与。

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自然中来

是最好的自然教育

对活动效果最有发言权的,是一位位参与其中的青少年。

2022年8月18日,盛夏的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红旗林场,婀娜多姿的鸳鸯峰被绿色覆盖,潺潺流水,蛙鸣鸟叫声中,百余名穿着黄色小马甲的孩子们用脚步丈量这片美丽的土地、用手触摸着品种丰富的树木、用目光和头脑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认养了一棵159年树龄的红松后,来自北京的小学生海月告诉记者,大自然非常神奇,比如这些天然红松林就是森林中的宝石。但在欣赏美景和碰到小动物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打扰了这些物种的生活……

2022年7月22日,重庆梁平明月山百里竹海竹影婆娑,60余名青少年代表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走进竹林。大家一路走、一路看,在导师的讲解下辨竹子品种、采新鲜竹笋,与当地村民一起跳竹竿舞、编特色竹编,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民俗及竹文化的魅力。

“生在梁平、长在梁平的我,虽然对竹林并不陌生,但从来没有接触过竹编,今天的体验让我感觉竹编这项技艺好神奇,原来我们家乡的竹文化如此丰厚。”梁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陶冉颇为自豪……

孩子们的反馈正是研学活动理念的体现——“自然教育不仅要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更要培养青少年参与生态建设的实践能力,让广大青少年亲身参与到自然中来,就是最好的自然教育。”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精心选择的绿色营地以及课程也在自然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研学教育的实施场地并不局限于森林,森林研学活动重视的是户外的教育内容,而非‘森林’的形式。”上述负责人指出。

2019年8月,一场《绿色中国自然大课堂》在钱江源国家公园举行。授课的老师是著名高原生态专家、有着“森林女神”之称的徐凤翔,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和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创始人奚志农,守望地球创始人、首席研究员谌良仲等从事森林研究和关注绿色发展的知名人士。听完课程,一位来自青海省的小朋友感慨,原来森林之中除了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外,还有很多并不起眼的苔藓、地衣、微生物等,它们同样非常重要……

据了解,在相关制度规范下,截至目前,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66个绿色营地;同时开展了多期研学教育导师培训,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协调指导各地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为开展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自然教育在全国蔚然成风

在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的号召下,各地也纷纷响应,组织召开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工作会议,研究出台指导文件,推进研学教育活动落实落地。

2020年11月,湖北率先在地方层面启动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活动,面向武汉市6至18周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公开招募“小林长”。2022年,开展了自然教育精品课程评选认定活动。

陕西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新建自然体验基地50个。

四川省教育厅、省林草局联合编辑出版森林草原知识读本,并融入全省中小学课堂,从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出发,给中小学生科普自然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玉屏山景区作为省级研学基地,还编制了森林研学专属教材,配备研学导师,并建有森林学校、森林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常年开展研学活动。

重庆开展自然笔记大赛,参与学校超过900所、学生超过7万人次。

黑龙江把自然教育全部课程纳入全省教育系统平台,建立了网络自然博物馆,提出建立省、市、县3级基地网络,确保自然教育基地覆盖到县。特别是3月底,召开了专题会议,拟将该省打造成为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示范省和全国北方自然教育亮点省份……

实践证明,关注森林活动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据了解,下一步,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亮点,形成京津冀、陕甘宁、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性和板块式合力推进的模式。

在27日举办的研学活动(河南站)的启动仪式上,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李伟也提出,活动要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能力、创新形式内容、扩大宣传力度、规范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研学活动理论研究和总体设计,构建研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常态化融合机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对各类参与主体加强监督和指导,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动员协调各方面,汇聚起关心支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大合力。

2023-05-04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822.html 1 根植绿色种子 让“三亿青少年进森林” 42,82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