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营周刊

逐浪蓝海 数字中国建设风头正劲

本报记者 孙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5日   第 05 版)

在线预订门票、线上抢购机票、旅游期间外卖点餐、景点间扫码骑行……这个五一假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数字经济的参与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3年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近日,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已提升至41.5%。

数字赋能人们衣食住行,技术创新开辟新领域。当前,数字经济不仅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而伴随着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将更加强劲。

▶▶▶数字中国建设硕果累累

无需量体裁衣,步入3D量体仓,不到1分钟就能拥有自己的服装版型数据;混合驱动的仿生金枪鱼,在近海大围网养殖区可替代人工进行网衣巡检、水质和鱼群健康监测……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人们感受到了满满的数字科技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今年2月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峰会作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以及展示我国数字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已成为见证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的一个重要缩影。

而从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到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再到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中国建设硕果累累。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超60%;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年增长率近30%;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到10.5%,位居世界第二位。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多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中国建设已进入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数字化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连续13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工业大类的85%以上,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作用正不断彰显。

展望数字未来,徐晓兰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以行业应用为牵引,以典型场景为重点,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大以龙头企业为主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链式”数字化转型力度,形成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协同发展生态。

▶▶▶数字创新正百花齐放

“我渴了,找点东西喝吧。”工程师通过钉钉对话框向机器人发出指令,阿里云自研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即刻给出了回答。随后,大模型在后台自动编写了组代码发给机器人,机器人识别周边环境,从附近桌上找到一瓶水,自动完成移动、抓取、配送等一系列动作,顺利递送给工程师。

而在福建骏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内,高灵敏度传感器犹如一双双“眼睛”,5G通信网络如同“传输神经”,设备在“智慧大脑”操控下有序运转。

顺应信息时代浪潮,适应人民新期待。当前,数字技术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信息技术助力弥合数字鸿沟;“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分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

“以往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机器人与人交互的画面正在变成现实。”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举例说,未来,AI大模型将以更低门槛、更高效率,打通一个个数据断流节点,推动数据在研发、生产、配送、服务等环节畅通流动。

而数字技术也让每一个人的需求都能有望实现。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一双“灵犀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据现场展台工程师介绍,这双“灵犀手”融合了意念控制、人工智能、生物交叉等前沿技术,不仅可以辅助失去上肢的残疾人重新拥有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应用在远程工业操控、虚拟控制等场景中。

“‘灵犀手’虽是一只机械手,却与人脑‘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佩戴在手臂上的肌电手环,可以收集人脑发给手臂的动作指令,利用生物信息处理算法,准确解读并驱动‘灵犀手’完成动作指令,从而帮助残障人士解决日常吃饭、穿衣、喝水等基本需求。”工程师说。

正如曹淑敏所说,看得见的智慧应用背后,正是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报告》显示,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3.5万件,同比增长17.5%。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

而在此次峰会上,就评选出了“十大硬核科技”“十佳解决方案”“十佳数字普惠案例”,重点遴选出一批实效性强、惠民程度高的案例,推动数字化技术成果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本届峰会还推出80个精品数字应用体验场景,让数字中国建设更加贴近群众与生活。

“未来,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惠性,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数字普惠突破地域不平衡、贫富差距、性别不平等,让不同地区能共享数字发展的红利。”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总裁闻佳表示。

徐晓兰则表示,我们将增强数字技术供给,激活发展动力。“要进一步打好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领域攻关,用好用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丰富场景、海量应用带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前瞻布局6G、先进计算、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抢抓发展主动权。”徐晓兰说。

创新正在路上。展望数字未来,一幅数字画卷正在绘就。

2023-05-05 本报记者 孙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888.html 1 逐浪蓝海 数字中国建设风头正劲 42,888 /enpproperty-->